年轻人玩的vlog能拍出什么?
王晓光和他的vlog作品。受访者供图
为“一闪”视频的运营总监,王晓光每天要在后台浏览、筛选大量vlog投稿。这一天,他看到一个女孩。视频中,女孩将自己在不同场合哭泣的过程拍了下来、剪在一起。落尾,她说她已走出了挫折的阴霾,只是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一点这么想。王晓光挺喜欢这支vlog,把它推荐上了平台的头部。
时间跳转到3年前,或许连王晓光自己都未曾想到,这种看似“只是诚实地记录生活片段”的视频形式,何以成为当今中国最具潜力的下一个风口。
青年报见习记者 张晓雯
当下最火
记录日常生活片段 用视频来创造快乐
把平凡的琐事讲成感动的故事
工作职责之余,王晓光(@cbvi-vi)自己也拍vlog,被看作国内初代vlogger之一,微博粉丝数超175万,喜欢他的人都叫他“薇薇老师”。
6月初,王晓光在自己的“拍vlog三周年纪念日”发布了第185支vlog。彼时,他正在经历人生中第一次如此冲动的旅行——期待目睹阿森纳在欧联杯决赛夺冠,于是说走就走去阿塞拜疆现场看球。这趟旅途并不顺利,不仅在于阿森纳破不了的魔咒,输了比赛;更在于一路上的bug实在超出预期:同伴的航班衔接不畅、签证被拒、球票订单被卖家取消、飞机晚点、落地打车被宰了6倍的钱……旅途系列第一弹vlog放入这些碎碎念,显得有点水,但王晓光并不介意。事实上,他已经很久没有像出名前最早拍vlog的那段时期那样,什么都拍,什么都记录了。他在回归他的“日更实验”。
最终,旅程在邻国格鲁吉亚结束,王晓光在首都第比利斯某个地铁站的手扶电梯上,念了一封写给这座城市的信。小作文中,他诚恳而细致地描写了对第比利斯的观察,如没有红绿灯的糟糕路况,隐秘而高级的猫,美好的混乱、年轻与疯狂。段与段之间,适时闪回相关画面的交叉剪辑:暴躁的司机、四仰八叉的动物、玩滑板的街头少年、独特的屋顶样式……2分钟的电梯坐完,信也念完。这则没有花哨特效转场的、充满碎片桥段的旅途收官vlog大受好评,很多人用“看了最多遍的一期”,甚至是“感动”来形容。如果用文学来打比方,那么记录生活的vlog更像是散文,而不是小说。
记者打开“一闪”app的“vlog大放送”栏目,在其中看到了“给中考的妹妹做一顿早餐”“情侣同游清迈究竟可以做什么”“次卧改造系列”“上海弄堂逛一逛”等生活日常;而在90后、00后用户占据大多数的B站,校园生活则成了vlog的一大拍摄主题。对王晓光而言,游戏解说、数码产品开箱测评、“平凡料理”(简单易上手的菜)教程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都是他的vlog作品中会经常出现的栏目。
欢迎围观我那与众不同的生活
“有人出镜,对着镜头说话,就叫做vlog,”王晓光在“一闪”做运营工作时的筛选标准或许是个更简单粗暴的对vlog的定义,“如果你没有出镜,我们也会推荐,但就会放在日常视频一栏推荐,不会作为vlog。”
“出镜”作为vlog的必备要素,带来的是“自我”的暴露。极为看重隐私、不愿意分享生活或对镜头有恐惧的人怕是与vlog无缘的。“vlog具有很强的人格属性、粉丝属性和粘性,”GoVLOG(国内最早关注vlog的社群之一)社长、纪录片项目“篝火故事”创始人常河向记者说道,“明星一般不会曝光自己的个人生活,但vlogger做的内容恰恰就是个人生活,这是大众更喜欢看的,有一种窥探欲的意味在里面。”
2018年,欧阳娜娜在波士顿深造音乐期间,陆续发布了一系列vlog,开创国内明星拍vlog的先河。vlog中详细记录了欧阳娜娜的留学生活:上学妆容、打工、考试周的焦虑、异国他乡的万圣节气氛、自己的音乐会……这让欧阳娜娜重新立住了“音乐少女”的人设,拉近了与粉丝的距离,一扫之前“演技雷人”的恶评。
这是说明“vlog的人格属性”最好的例子。
王晓光有175万粉丝,他最常得到的评价是温柔,这与他在vlog中表现出的诚恳、谦卑、平和的姿态有关。拍得多了,他和粉丝们之间还会有一些心照不宣的梗,如:王晓光很喜欢戴帽子、忘带充电线这种事有过好几回、吃胖了被催减肥能说上好几个月。
风口浪尖
全网力推 产业价值在未来不可估量
优质内容吸引广告客户
如今的vlog已有了一种全网力推的势头。微博早在去年9月就发起过vlog博主召集令,30天内发布4条以上即可申请认证;再比如,大量以第三人称视角拍摄短视频以此作为内容表现形式的公众号、机构正纷纷转向更具个人视角的vlog;就在几天前,国内首档明星vlog通告节目《vlog营业中》也正式官宣将在爱奇艺播出了。常河于2017年创办的GoVLOG社群集结了两三百个国内最早开始拍vlog的博主,他们经常在各地举办优质vlogger的线下分享沙龙,聊聊各自制作vlog的经验谈,反响特别热烈。各路玩家下场,vlog的产业价值在未来不可估量。
对独立vlogger而言,王晓光在拍vlog这块的收入主要是靠优质内容吸引广告客户。第一个有偿合作项目来自匡威的邀请;此后,他还与OPPO手机合作了两次。其中有一次,他带着OPPO手机回到家乡云南,做了一期芒市24小时美食之旅的视频,主打用一个周末的工夫,就能进行一趟有美食、美景、美照的小旅行,产品植入与原创内容被结合得很好。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国内vlog行业的变现空间还很大,常河也指出:“不能为了变现而变现,更重要的是分享生活和价值观。一般vlog的内容普遍偏积极能量多一点,很少有表现负面情绪的vlog。”
“贩卖生活”能带来什么正能量
若要深究“贩卖生活”的vlog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正向能量,有两个关键词至关重要。一是互联网,二是年轻人。
比起从小就看视频、看直播长大的新新人类,王晓光还算不上是“网络原住民”。他现在会花很多时间回复观众的评论,把这当做是一种了解时下年轻人想法的渠道。他在《外滩画报》工作过10年,现在在“一闪”的工作也是远程进行。“我的生活中没什么很年轻的人。”王晓光有点无奈。通过每期vlog后的互动,他能知道这些年轻人在想什么、最近喜欢去哪里、流行什么新的词汇。
与此同时,常河从行业研究者的角度对这种“流行”给出了警戒:“vlog能出现,和全球一体化有直接关系。从博主们分享的个人生活中,能看出大家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已有了明显的趋同意识,吃什么、喝什么、用什么设备,大多照着打卡走。”
但不论如何,两位对“记录”、“纪实性”本身的价值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信任”是其中的关键。
vlog是什么?
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一种叫做vlog的视频形式在中国的青年群体间风靡开来。用户以视频的形式拍下自己的个人生活片段,经过剪辑(高阶玩家可以加入转场、字幕、配乐、特效),上传到B站、一闪等平台,与点阅者互动。通俗地说,vlog是video blog(视频博客)的简称,从早年的长文博客、短文博客(140字微博)、图博(图虫)到如今的vlog,本质上都是人们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工具。
青年报见习记者 张晓雯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