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子就是他的爱好和生活!80后“虫哥”要在钢铁森林里造绿洲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晓雯/文 受访者/图
郭陶然,人称“虫哥”。从小喜欢自然,养了好几百种昆虫。他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城市荒野工作室”,致力于城市中的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重建。2年时间内,他收集了150多种上海乡土植物,并在浦东和闵行的两块实验绿地、实验田中培育。
让城市不再是荒野,是虫哥一直以来的目标。
乡土植物拯救计划
说起爱好,1988年出生的郭陶然有着一个和年龄不太相符的“老灵魂”。大家叫他“虫哥”,正是因为他对自然、昆虫和生物的喜爱。
由于祖父援疆、父母当老师,在新疆出生的虫哥从小生长的环境便是与自然亲近的大院。虫哥不仅养了好几百种昆虫,还会经常与院里的生物老师“取经”学习、一块玩耍。以至于上大学就读生命科学专业时,还因为专业内容偏向于微观层面的分子、遗传而选择毅然转专业:“学出来也不一定用得上,我还是更喜欢生态保护多一些。大学时我还组过一个叫自然博物协会的社团,记录校园植物,做一些博物类的观察。”
小学毕业后,虫哥就来到上海生活了。在他的认知中,绿化环境好和生态环境好这二者,是完全不能等同的。因此,即便绿化带不算少,也有相当数量的景观植物,上海的城市生态环境在虫哥看来还是有一些问题:“大面积的草坪反而成了‘绿色荒漠’,还有种得太过密集的香樟林,树叶遮蔽之后,底下没有其他生物生长的空间,生物多样性很单一。”但与此同时,大多数的本土物种却会被不明就里地当做杂草清理掉。“如紫花地丁,本是上海常见的本土物种,能当中药用,治刀伤和创痛。被当做杂草清理后,不仅它的数量减少,以它为食的蝴蝶也越来越少了。”虫哥说。
虫哥其实对上海的乡土物种抱着一种既痴迷又担心的情感。一方面,由河口、湿地为建城源头的上海,本该有相当良好的沃土供乡土物种生长;但另一方面,对港口城市来说,入侵物种的种类和数量是非常大的,它们会侵占掉本土植物生存的空间,更不用说修路、填平河道等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伤害了。
“说到生态保护,大家比较多想到保护区和山区,但我觉得城市里的生态保护同样很有必要。城市中的一些做法是违反生态规律的,在未来,这些都会成为隐患。”出于这一点,虫哥于2013年成立了“城市荒野工作室”,他们曾用2年的时间,在上海调查、收集了150多种乡土植物。采集地点多为上海的郊区,如在青浦淀山湖一带湿地环境较好的地方,采集到了如今在上海已很少见的龙舌草,也会在松江的小山地形寻找一些平地少见的物种。
钢铁森林里的绿洲
采集来的乡土植物种子或植株怎么处理?虫哥团队现在在闵行浦江镇有一块10亩的水稻田。除了种水稻外,他们在稻田周边挖沟渠,在其中引入采集来的乡土动植物。在这片人工湿地中,栖息着泽蛙、金线蛙、饰纹姬蛙等大量两栖动物,加上螺类、蚌类,生物种类多达四五十种。“再举个例子,”虫哥介绍道,“你能在这里看到上海的一种原生鱼类,叫圆尾斗鱼,没有花鸟市场卖的泰国斗鱼那么显眼,但雄性圆尾斗鱼的背鳍在每年繁殖期都会呈现出荧光蓝的斑点,我们繁殖了很多,非常好看。”
修复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并没有为虫哥带来太多收益,但虫哥仍然乐于当一个“科普君”,提高大众对这一议题的认识。据悉,在这片稻田一整年的开放活动中,家长可以带着小朋友参加多达十几次的课程,不仅作农业旅游之用,更重要的是观察从插秧到收割的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同样地,虫哥团队亦对浦东一块3000平方米的绿地进行了改造。与稻田的湿地环境相比,绿地的生境类型就偏陆地环境了。140-160多种乡土植物共生在这片小小的绿洲之中,连刺猬都自发前来。“1小时还能观察到20只螳螂,和周边公园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虫哥说道,“螳螂是捕食性昆虫,它的数量多,就反映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好的。为了达到这一点,我们会专门引入某种生物的食物。如,灰绒麝凤蝶就吃马兜铃,我们就引入这种植物,吸引蝴蝶过来。”
让城市里的年轻人重新拥有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让新世代的小朋友在自然中度过快乐的童年,虫哥的愿景和实践,正渐渐唤回了他儿时记忆中那间鸟鸣虫嚷的庭院,草木散发着清香,他在其中,玩耍得愉快。
== 对话虫哥 ==
本土动植物是具有文化符号的
记者:采集和培育上海乡土植物的过程中,有什么讲究?
虫哥:采集本身没什么难度,但你一定要认识这个物种。这不是看书就会的,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此外,要十分了解物种的生长习性和生活史,才知道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能找到它。很多人抱持着一种“给把土就能长”的错觉,但实际上一些物种的生存条件是非常特殊的。如一部分湿生植物,看起来是长在水里的,但你如果只是简单地把种子扔在水里,它便活不了。一部分湿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时,需要潮湿的环境,水位随雨水慢慢上湮,它才能慢慢长大。
记者:通过改造这两块地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健康的生态系统,你希望传达给外界的观念是怎样的?
虫哥:希望给更多的野生生物提供栖息的环境,让这座城市始终是富有生机的,城市的主人和这些生物共同生活。通过我们这样的实践,其实是可以持续地降低绿化养护和管控的成本的,以此带动各级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包括整个行业做一些调整和改变。
记者:你觉得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对现在年轻人的吸引力是什么?
虫哥:去年,上海市规划院做了一个报告,指出城市里的人很希望去乡村休闲放松,体验和城市完全不同的风貌、习俗。但现在,乡村也尽是小洋楼、柏油马路的景象,没有特色,而本土动植物则恰恰是具有文化符号的。我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把它和乡村振兴、农业旅游结合,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 小哥哥来科普 ===
上海乡土物种还有这些
· 卷丹:一种百合,是上海的乡土物种,在菜市场能买到的吃的百合。
· 忽地笑:石蒜科植物,黄色花,观赏价值非常高。
· 桔梗:很多人知道它是因为中药,或者动漫,其实它也是上海的乡土植物,花非常美丽。
· 瓜蒌:我们吃的吊瓜子就是它的种子。
· 益母草:花有弧度,穿在一起会变成一个圆,像戒指,以前有些浪漫的男生会把它送给女生。我们在采集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六十多岁的上海人对此有记忆,但年轻一代就不知道。
· 无斑雨蛙:模式标本采集就在上海。意为,这个物种最初被发现、采集为标本、命名,就是在上海。据上海野保部门的记录,无斑雨蛙在三四十年前的稻田里非常多见,当地村民甚至拿脸盆装回家喂鸭子,但十几年前便消失了。我们平常会在公号上发文,呼吁大家提供线索。前段我们去了它的最后发现地(南汇一带的村庄),向村民走访调查,希望能有所进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晓雯/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