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出门、倒两部公交,75岁老爷叔每天回老城厢“打卡”的原因是……
2019-07-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昨天中午11:30,住在小东门街道乔家路上的查俊超冒着雨来到了家附近的一个垃圾厢房。每天这个时候,这个“80后”志愿者都会到这里来指导居民垃圾分类投放,风雨无阻。而75岁的黄建明,此时正在隔了几条弄堂的浦江公寓垃圾箱房进行志愿值守,每天,作为动迁居民的他要从徐汇区的长桥赶到这里,高温也阻止不了他的脚步。

△为了10户居民设立了一个投放点▽

歪歪扭扭的旧式里弄,已经人去楼空的老房子,今天,记者走进黄浦区的小东门街道多稼居民区时,发现这里基本都是这样的情状。这个正处于“南浦地块”征收中的小区,除了“浦江公寓”商品房小区外,大部分区域属于开放式老旧小区,也就是俗称的“动迁小区”。

小东门街道多稼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邵林告诉记者,今年4月8日小区开始启动垃圾分类定点定时投放,除了辖区内仅有的一幢高档商品房浦江公寓,有122户居民约200人,高楼下的老城厢里还有10户居民还未搬迁。其中有9户分布在油车码头街和丰记码头弄两条小弄堂。为了这9户居民,居委在油车码头街设立了一个临时投放点。还有1户居住在外马路上的居民,则由作业公司上门收取垃圾。

从4月8日到7月5日左右,居民全部都搬迁完毕,3个月中,这个为10户居民设立的投放点上都有“老城厢志愿者”坚持进行志愿指导。

△已经动迁出去的居民每天坚持回来志愿服务▽

黄建明就是其中一位。这位75岁的老先生就出生在这里,是个老街坊了。去年10月他动迁了出去,搬到了徐汇区的长桥新村居住,但位于垃圾投放点的志愿服务工作他却不愿丢。

每天早上5:30,他要从家里出来,84路换144路,倒两部公交,花1个半小时来到这里,赶早上7点到9点的定时定点投放。晚上同样是7:00-9:00的志愿指导工作,结束后坐车回去都要10:30以后了。高温酷暑,下雨打雷,他都坚持不懈,就像上下班打卡一样准时。

“我在这里住了75年了,有感情了。”黄老先生告诉记者,他从2008年起就开始在居委会做志愿者,一直做到现在。在实行垃圾分类之前,他和一群老街坊们一起在街上捡烟头,做经济普查,督促居民文明过马路……志愿工作就没有停过。

后来老邻居都一个个搬迁出去了,他也搬离了生活了70多年的老房子。但到现在,依然还是有6位老街坊还是会坚持回来为居民做志愿服务。这6位“老城厢志愿者”每天从上海的四面八方,坐公交、开电瓶车过来,聚集到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为城区文明做着小小的努力。

△有老城厢情结希望从小生活的地方能更好▽        

“我住在油码头街,就算搬出去了,也是有老城厢情结的。希望从小长到大的地方能变得更好。我们党员也是要带头发挥作用。”67岁的志愿者、老党员朱鹤良告诉记者。

刚开始做垃圾分类志愿者,两位老人自己有时候都还分不太清怎么分,就到居委会去学习,一点点摸索。

“居民刚刚开始都是一大包扔出来,我们就帮他们分拣,分好给他们看。次数多了,他们也不好意思了,就都会自己分好。”黄建明说,最开始定时定点,扔垃圾还要排队,后来就不用排了。而遇上居民有情绪,“我就笑脸相迎,笑脸相送,用这个打动他们。”大家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也都会“给面子”。

7月5日,那10户动迁居民也都搬迁完毕。黄建明和朱鹤良也离开了这个值守了3个月的老城厢垃圾箱房,转移到了浦江公寓垃圾投放点,继续他们的志愿服务。         

△400多位“老城厢志愿者”也有年轻人的身影▽  

据小东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周诚介绍,小东门街道是具有700多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发源地之一,“二元结构”明显,共16个居委,有14个存在二级旧里,尤其是老城厢区域,基本都是二级旧里。近年来随着南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建设,街道旧区改造步伐加快,大规模实施动拆迁和城市建设。街道也通过网格化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引领,充分发挥居民党员、居民志愿者的作用,在社区管理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小东门街道,像黄建明、朱鹤良这样的“老城厢志愿者”就有400多位。不仅有6、70岁的老人,也有像查俊超这样的年轻人。31岁的查俊超本身从事的就是社区工作,作为“老城厢志愿者”已经工作了有一年多将近2年的时间。每天早上7:00-9:00和晚上7:00-9:00,他只要有空,都会穿上蓝色的志愿者马甲,为居民指导分类投放。“差不多每次都要顺延一个小时,防止有居民来晚了。现在天热了,垃圾多了,我们中午和下午还会各增加一次值守时间。”

查俊超告诉记者,由于这片区域动迁户多,大件垃圾会比较多,旧式里弄狭窄,没有条件设置大件垃圾堆放点,有些居民就会直接把大件垃圾投放到干湿垃圾厢房这里。“这时候我们就要劝阻一下,让居民先带回去,等集中收集时间再进行投放。” 他表示,志愿者中还是以老年人居多,但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是需要我们每个年轻人都发挥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