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奔赴战场荣获二等功......王振义:一门四院士,师徒接力攻克白血病
2019-07-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朱凡/文 受访者/图 

他终身奋斗,努力攻克了一种白血病,获得肿瘤学最高奖,登上世界医学最高峰,使得全世界千千万万白血病患者获得治愈;他悉心培养学生,造就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铸就了国际瞩目的血液学学术和人才高地;他两次报名上前线,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荣获二等功,创造了救死扶伤的奇迹……

他,就是中国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振义教授。

 == 爱国,就要让病人吃得起药 == 

1986年,一个叫小静的小女孩生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是一种非常凶险、死亡率特别高的白血病,小静来到医院时已经出血不止,生命垂危,医生们用了各种方法都没法阻止死神的脚步。此时,王振义教授通过仔细研究小女孩的病情,建议让小女孩服用还在实验阶段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

奇迹出现了!小女孩只吃了一个星期的全反式维甲酸,病情就出现了转机,白血病最终达到完全缓解。如今,30多年过去了,女孩依然健康地生活着。

这次治疗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成功治疗癌症的第一个成功案例。王振义也因此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并于1994年获得世界肿瘤学最高奖—凯特琳奖。

王振义教授胸怀大爱,他只想着要让天底下所有的患者都第一时间用的起“全反式维甲酸”这种药,所以他从来没有申请过专利,而是无偿地赠予给全世界各大医院使用,甚至将该药的制作方法也毫不保留地倾囊相授。

此后,王振义院士和学生陈竺、陈赛娟院士等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使得这曾经最为凶险的白血病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5%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这个成果被誉为“上海方案”,并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2009年巴德年院士在接受《科学时报》建国六十周年采访时,将这个成果称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

 == 爱国,就要为祖国上战场 == 

1948年,王振义以第一名的成绩从震旦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留在了瑞金医院的前身——广慈医院工作。工作的第二年,王振义就盼来了上海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呈现出的新气象让踌躇满志的王振义充满斗志。

1949年底,很多驻守华东地区的解放军战士患上了当地流行的血吸虫病,且出现大量急性发病的病症。华东军政委员会指示上海等地组织医疗力量帮助部队突击防治血吸虫病。王振义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血防队,经过数月的艰苦奋战,血防队出色地完成了阶段性的防治任务,受到了华东军政委员会和第三野战军的大力表扬。王振义也因为在整个防治工作期间,认真负责,以身作则,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授予三等功。 

1951年7月,广慈医院组织第二批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作为内科住院总医师的王振义,刚从胃溃疡和轻度肺结核的住院治疗中恢复过来就坚决报名参加,最终组织上出于健康因素的考虑未批准他成行。

热爱祖国,就要为祖国上战场!怀着这样坚定不移的信念,1953年4月,王振义第二次报名参加上海市第五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并获批。当时在战场医院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怪病,很多战士出现咳血、头痛等症状,医生们诊断为肺结核并伴有结核性的脑膜炎,但用了药并不见好转。细心的王振义发现,当时战士们为了改善伙食经常在当地捕捞鱼虾,会不会是以前在文献上看到的肺吸虫病呢?他将病人咳出的血液拿到显微镜下观察,果真找到了肺吸虫卵!这一诊断帮助整个部队和医院及时治愈了一大批患病的战士。为此,王振义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二等功。

 == 爱国,就要为祖国培养人才 == 

王振义是一名本土培养的顶尖学术大家,他深谙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的真谛,深信爱国就要为祖国培养出人才,所以他不但自己做出卓越的成就,还创造了“一门四院士”的团队奇迹。

中国科学院院士、交大医学院校长陈国强是王老师的得意门生。陈国强院士常说起王老师帮他修改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整个过程。王老师一遍遍修改,他就一遍遍整理抄写,王老师先后改了10遍,近二万字的毕业论文陈国强抄了10遍。正是导师的谆谆教诲和言传身教,激励着他攀登更高更险的医学高峰。

王振义每次都坚持把自己的学生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后,甚至不参加署名,目的是让年轻的研究骨干承担更大责任。1996年,王振义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让贤给陈竺。他说:“我觉得年轻人对于血研所的发展更有好处,那么理所当然,就让贤、让他去领导。”正是在这样的大气谦和的学术氛围中,由他一手创立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成为国际著名的学术高地!他培养的数百名学生也已经成为全国乃至海外各大医院血液学的学科带头人。

王振义教授常说,爱国,首先就要爱自己的事业,事业需要我们,祖国需要我们,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祖国奋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朱凡/文 受访者/图

编辑:谢彦宁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