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风吹葛衣,古意知清凉
2019-07-28 生活

文/蔡娴 图/资料

夏天的热,古往今来搁在哪朝哪代都是一样的。即便是“条件艰苦”的古人对于纳凉也有自己的一套妙法,他们或轻衫薄纱摇扇生风;或遁入山间乡野隐匿于世;或泛舟湖上采莲弄荷;或悬帆出海寻觅清凉……你不妨也可以试试这些低碳环保的避暑休闲方式。

轻装薄衣

陆游在《夜出偏门还三山》中写道:“水风吹葛衣,草露湿芒履。”葛衣就是葛布制作的衣服,多在夏季穿着。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葛的茎皮纤维编织生活、生产用品,如搓经纺绳、编制葛履、纺织葛布等。

在《葛覃》里有记载:“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意思就是葛藤在谷中生长茂盛,在水里煮其藤条,就可织成细布和粗布。细布葛衣叫“絺”,粗布葛衣则称为“绤”,穿起来很舒服。

还有一种至轻至薄至透的纱类,比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直裾素纱褝衣,重量不到一两。足见古人“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的形容毫不夸张。由于纱薄而疏,重量轻,造型美观,透气性好,古时应用较广,是各个时期夏衣的流行用料。文献中也曾有过“锦衣五重”的记载: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穿着纱衣的唐朝官员,透过衣服还能看见其胸口黑痣,十分惊叹,官员请他靠近再观察,他身上竟穿了五层之多。可见古人夏季服饰的轻、薄、透的特点。

不过,纱衣算是古代富人夏日常穿的一种衣服,属于古时的“高级定制服装”了。古代还有一种冰丝裀,是由冰蚕丝织成,有消暑奇效,同样价值不菲。在《岁时广记》中引用了《乐府杂录》里的话,提到:“唐老子本长安富家子,生计荡尽,遇老妪持旧裀,以半千获之。有波斯人见之,乃曰:此是冰蚕丝所织,暑月置于座,满室清凉,即酬千万。”

入住凉屋

古人度夏虽然没有空调电扇,但他们靠智慧建造的“凉殿”却堪比空调房。西汉未央宫有清凉殿,“中夏含霜,无上清凉”(《三辅黄图》);十六国时期有“温宫”和“凉殿”,以备冬夏,“阴阳更迭于外,而内无寒暑之别”(《晋书》);唐明皇有“凉殿”,“坐内含冻”(《唐语林》)等。以唐代的这种“凉殿”为例,它们常建在水边,用水做动力,将水用机械的原理送至屋顶,然后沿着屋檐而下,形成水帘,水汽蒸发,屋子里自然就凉快起来了。唐代还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棚”,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结棚避暑》中描述到:“长安富家子刘逸、李闲、卫旷……每至暑伏中,各于林亭内植画柱,以锦绮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之会。”

但老百姓既存不了冰块,也就更别想造“凉殿”了,不过他们也有经济实惠的妙招——“打井”。这种方式据说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魏国定都邺城时,有人在屋子里打了一口深井,利用地下的恒温透过井口,抵抗屋内的高温,从而实现了冬暖夏凉。

而在这些避暑胜地里,最佳姿势居然是半卧半躺,我们能从不少名为“消夏图”的古画中窥见一二。例如宋代的《槐荫消夏图》,在盛夏的绿槐浓荫下,一文人躺在藤编的凉床上,半敞衣襟,双脚架高,闭目养神仿佛在倾听鸟鸣声,悠然自得。

轻食解暑

古人的消暑食物也很有意思,颇有些“冰火两重天”的意思。在汉代,流行在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因为吃汤饼时能出一身大汗,从而带走体内大量热能。而到了宋代,伏日清热消暑的食物就更多了,诸如:瓜、李、杨梅、鲜藕、鲜菱、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避暑汤等等。明清以来,伏日最盛行喝莲子汤,也有用中草药避暑。

有像汤饼这种“以热制热”的,当然也少不了冰块这种简单粗暴的消暑方式。不过,古时用冰实际上并不“简单”。古人没有制冰的方法,他们只能在冬天采集大量的天然冰块,贮藏在冰窖中,待到炎夏,分发给各位官员。《诗经》与《左传》中都有冬月藏冰的记载,朝廷中有专门的官吏负责每年寒冬时凿取冰块存放在“凌阴”或“冰井”(汉代称为“冰室”,明清称为“冰窖”)里,等到盛夏时节再取出。由于采集与贮藏成本太高,古时能享受得起冰块的人,非富即贵。

荷池行舟

清代顾禄《清嘉录》有云:“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乘船入湖,也是江南大户人家的避暑方式之一。

在南宋临安城,六月六日是民间信仰中的崔府君诞辰,此日被当地人视作避暑的节日,如吴自牧的《梦梁录》提到,六月六日这天,如同民间的狂欢节:“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

当然,平日里泛舟纳凉也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比如秦观的《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就连苏东坡也喜《夜泛西湖》:“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LINK

古人也爱用“神器”

·瓷枕:形态各异的瓷枕是古人度夏的必备神器之一。“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提到的瓷枕始于隋而盛于宋。瓷枕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风,四周能透气,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它成为古人夏季首选的寝具。

·叶轮拨风:《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所谓叶轮拨风,就是用人力“摇扇子”,让满屋人得以凉快。这是一种比较精密的器械,和风扇车、扬谷器类似。


文/蔡娴 图/资料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