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满一月:谁说青少年不积极?谁说评分“中、差”就不能翻盘?
2019-07-3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评分低的“洼地”其实也有亮点,青少年参与的身影逐渐增多,新的生活风尚慢慢形成。《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将满一月,记者走访调查发现,上海人的生活正在逐渐发生一些改变。

平均年龄不到8岁的小小志愿者暑假很活跃

7岁的饭岛溱是个中日混血,今年暑假,他成为了上海垃圾分类的小志愿者。每天早上吃好饭,他就会和小伙伴一起,在大楼下的垃圾厢房里帮助大家进行垃圾分类。“上海的分类跟日本不一样,日本可麻烦呢。”他告诉记者。

饭岛溱住在位于普陀区的开开大楼,在这幢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高层住宅里,还有其他20多个像他这样的小小志愿者,平均年龄不超过8岁。

开学就要升上二年级的顾世元今年9岁,暑假开始后,他跟着奶奶王云海一起来做垃圾分类志愿者。“阿姨你分错了,这个塑料瓶是可回收垃圾,不是干垃圾。”在垃圾厢房,顾世元很认真地纠正着来扔垃圾的阿姨。

“已经来值了3次班了。”王奶奶告诉记者,顾世元白天还得上暑托班,只能晚上过来做志愿者,“比去上课更起劲。”奶奶笑道。

“青少年既是垃圾分类的倡议者、参与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普陀区长征镇银开居民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蔡炜告诉记者,小小志愿者队伍的存在,极大地带动了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小朋友来劝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原先不配合垃圾分类工作的居民也不好意思不听劝。”

从撬锁不配合到如今垃圾分类参与率100%

开开大楼所在的普陀区长征镇,在上周公布的全市垃圾分类街镇实效测评中排位为“中”,但开开大楼的垃圾分类实践却引来过很多学习参观者。    

一条垃圾管道从上至下贯穿大楼,每个楼层都有一个管道井口,居民不用下楼就能投掷垃圾。开开大楼的这种“垃圾桶”,是上海不少老式高层住宅都会采取的“垃圾井”结构,在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后,别人是“撤桶”,他们则要“封井”。

今年4月底,大楼物业部给每个楼层管道井口采取了封闭上锁,开始居民不理解不配合,几十年来扔垃圾的方式彻底改变了,不习惯。“有的居民直接把锁撬开,还出现高空抛物、随便将垃圾扔在楼道里的现象。”蔡炜说。

“我们就采取上门告知的方式,每天扫楼,从顶楼一层层往下走,24层楼,238户一家不漏。上午30几家,下午30几家,晚上再继续。”蔡炜还连夜写了两份倡议书,一份“告全体党员”,一份“告全体居民”,倡议“我是党员我先行,我是市民我有责。”

现在,开开大楼的“新时尚微信群”里的党员志愿者已有七、八十人,20名身体条件、年龄层次比较符合要求的党员志愿者轮流值班指导居民垃圾分类,其中有7对夫妻,4对党员夫妻。渐渐的,银开居民区的其他4个小区也开始纳入到这个群里。

党员、青少年先行,效果明显。到现在,开开大楼平均每天产生干垃圾4桶、湿垃圾2桶,比分类之前总共9桶的量减少了不少。“如今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100%,分类准确率达到98%。”蔡炜表示。

分类实效评分“差”的“洼地”中也未必没有闪光点

记者发现,实施一月,生活垃圾分类存在“洼地”,但其中也未必没有闪光点,这些闪光点随着时间不断照亮更多地方,或许“洼地”就能变成“高地”。

宝山区杨行镇在全市4-6月的垃圾分类实效测评中只得了个“差”的成绩。“我们镇的确工作比较难做,这和区位、外来人口多等各方面因素是有关系的。”杨行镇梅林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严秀琴表示。

梅林居委会下属的世华佳苑小区,500户居民中仅出租户就有100户。租户流动性大,出行规律不一,要推行垃圾分类不容易。梅林居委为此绞尽了脑汁。 

通过调研,居委会发现,小区的租户有不同类型,有通过经租公司入住的,大约占到了租户的三分之一,也有自己整租的租客。针对前一种情况,居委直接与经租企业签订垃圾分类协议,再由公司与租户沟通,在租房合同中加入垃圾分类相关条款。而对于整租的租客,则由外来人口办公室、城管、居委一同上门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并签订承诺书。租客叫外卖的量大,居委干部和党员志愿者甚至会根据包装袋找到住户地址,一一上门沟通。就这样,一户户地跑,多“搞定”一户”,就意味着不配合的人家又少了一户。

暑假来到,小区同样发挥了青少年志愿者的作用。11岁的寿成武、寿雄佰这对龙凤胎志愿者是每天都会报道的“积极分子”;社区里有3个年轻社工,3个妈妈都有二宝,也将全副精力投入到了垃圾分类上。“要发挥每个人的力量,这件事才好办,也才能办好。”严秀琴说。

如今,世华佳苑小区的垃圾总量从48桶减少到目前的20余个桶,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减少了一半,垃圾清运费用也大为缩减。

“实现更好的自我管理”征服了年轻白领

在老城厢聚集的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到7月底,垃圾投放点从原来的120余处缩减到了仅61处。6月20日试点工作全覆盖之后,湿垃圾量也逐日上升,以前每天只有6、7桶,到7月1日已经有了69桶。居民垃圾分类的成效正在显现。

“社区中,一般老年人都比较积极,志愿者也是老年人居多。”这是不少居委干部总结的经验。年轻人聚集的两新企业更是被认为是个“老大难”,但事实上,只要引领到位,年轻人也是愿意参与其中的。

位于小东门的人工智能企业极链科技集团,首席算法工程师在茶水间垃圾桶边上不是在思考代码,而是在用手机App查询“这是什么垃圾”,这个场景曾经一度被企业里上下“传唱”。在这家员工平均年龄都是90后的年轻企业中,如今垃圾分类成为了一种自觉行为。

“从企业着手践行垃圾分类,其实对于上班一族的青年人来说更有效。毕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单位。”担任公司党支部书记的刘羽丰说。办公室里原先每人一只的垃圾桶全部收走了,茶水间里设立了新的四分类垃圾桶,企业内部也形成了一种讨论的新时尚,而且还很有“职业特色”。

“有一次我们的产品经理站在垃圾桶旁发呆,问他在干嘛,他说在反思提交的产品版本是不是垃圾。午餐时间,大家都会排着队做垃圾分类,互相监督干湿垃圾扔的对不对。”刘羽丰说。

而一旦养成习惯后,会发现这种生活很不错。“比如大家叫外卖都会量力而行,剩菜剩饭少了,食物的浪费就少了。工位环境也更整洁了。从个人到企业都实现了一种更好的自我管理。真的显现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新时尚,就很容易被我们年轻人认同。”刘羽丰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谢彦宁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