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灵机一动,让这个学校领跑“高校十二时辰”?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宗璐璐 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频频刷屏的高校版十二时辰是怎么诞生的?华东政法大学是最先推出的一波,在剧集甫一开播一周后便推出了华政十二时辰。其中,既有调侃垃圾分类不知所措时的“脑瓜疼”,也有吹爆朋友圈的毕业礼物“纸雕灯”在夜幕下绽放的美丽图景。记者了解到,这篇推送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就高质量地完成了。
== 热播剧引发起意 ==
今年6月27号一直延播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终于开播,华东政法大学融媒体中心的学生记者郑润泽之前就一直在关注这部剧,开播之后更是迫不及待的去看了几集,果然这部剧没有令他失望。
紧接着,郑润泽就在微博上看到恶搞版的各地十二时辰,比如,成都十二个时辰都在打麻将、上海十二个时辰都在垃圾分类。觉得搞笑之余,他决定做一期华政十二时辰试试看。
“想用这个表现华政园的一天,既可以向社会展示华政的风貌,也可以抓住热点,提高华政的知名度。”说干就干,他便把这个想法跟主管华东政法大学微信公众号的老师说了一下,老师立即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她希望达到一个时辰活泼无厘头、一个时辰像二十四节气一样诗情画意的效果。
== 无厘头调和诗情画意 ==
思路有了,接下来就是去充实文章内容,偌大的校园有太多内容想呈现给大家,但是必须节制。
郑润泽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垃圾分类,华东政法大学今年3月份就分别在两校区教师办公区、学生生活区公共部位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示范点,安放4类垃圾收容器,当时一经推出就有不少学生表示:“抱着垃圾蹲在分类箱前挠破了头。”随后学校内需要垃圾分类的区域越来越多,直到每层宿舍楼都无法逃脱被垃圾支配的命运。
“刚好下午大家一般都会去丢垃圾,并且最近关于垃圾分类活泼无厘头的内容挺多,放进去也很合适。”于是,便有了:“酉时,倦鸟归巢。太阳已经快要完成一天的工作了,同学们也都开始准备安排自己的夜生活。话说,回到寝室收拾一下倒垃圾,听到室友的调侃:‘今天你是什么垃圾?’脑瓜疼~”
光有无厘头的调侃自然不够,华政园的美景也需要空间展示。“我是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策划,例如最近大热的华政毕业纪念品纸雕灯就适合放在晚上。”
这款纸雕灯需要学生手工组装完成,才能点亮。郑润泽喊来两位同学一起DIY,然后等到夜深时,拿到校园各处拍摄,经过对比,几个人觉得用学校图书馆做背景,更能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
于是便有了:“子时,未央夜。多数ecupler(华政人)都已经准备开始入眠,钟楼的灯孤零零的亮着,明珠楼前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正窸窸窣窣地交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多人配合下快速完工 ==
坦率而言,制作这篇十二时辰微信推文时,华东政法大学已经放假半个多月,留在校内的人数较少,也很难找到帮手,这给郑润泽的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而且这个选题是在他出国旅行的前两天报给老师的,这也就意味着中间只有一天的时间去完成这项工作。
一个人能拍摄的作品有限,郑润泽便在微信群发动图像部同学拿出之前在各个时间点拍摄的美图,并进行筛选,最终选择了包括自己在内8位同学拍摄的12张图片。
紧接着的便是制图。“老师希望在诗情画意的板块凸显中国风,那我就需要找一些比较能体现中国风的字体,并配上古诗词,这样比较能体现中国风。”郑润泽前前后后共使用了4-5版字体给老师审核,才挑选出一套合适的字体。成图后,他又联系采写部同学根据照片和主题进行撰文。
为了能够不错过热点,主管校园公众微信号的老师收到图文后便立即在后台进行编辑。在大家的配合下,微信推文成功在第二天推出。
推文推出后,网友纷纷表示要用图片做背景,还有人表扬文案。郑润泽看到网友留言后十分欣慰:“事实上,这篇内容还是十分多的,能在一天时间内完成应该感谢大家的配合。”
== 相关新闻 ==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宗璐璐 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