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9年上海书展,我们总结了三个关键词
2019-08-2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2019年上海书展今天闭幕。此次作为一个致力于打造阅读高地的书展,今年上海书展在增加影响力,扩大朋友圈,提升全民阅读的质量和水准方面有诸多突破。而这些努力和尝试也为上海书展的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移动书展

书展最后一天,出版社开始为撤展作准备。往年最艰巨的就是打包和运输图书——将那些没有销售出去的图书运回仓库。但是今年并没有看到这样堆积如山的场面。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今年书展人气高,销售旺,不少图书已经就地解决了。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展商今年压根也没有带很多书过来。

在书展现场,读者最深刻的印象恐怕还是“书少了,码多了”。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出版社或者书店其实只是带着图书样品来到书展现场,读者看得满意就可以扫码订购,手机扫一扫就会登陆出版社的网络书店,很快图书就会送货上门,还能享受折扣。这个时候,上海书展的展位其实也就变成了一个“橱窗”。

这种被称为“书展现场展示图书、读者扫码网上订购、场外发货直送到家”的新模式,在今年书展现场变得越来越普遍。这节约了展馆的空间,又节省了展商的运输成本,还给读者提供了方便。而其背后则是高科技在书展上的运用。今年书展还首次开设了“移动书展”,由专业公司打造了书展小程序,读者点击进去看到书展的重要活动咨询、图书推荐,这个小程序还直接链接新华传媒的网络书店新华一城书集,直接网购书展图书。“移动书展”让书展外延无限扩大了。

关键词 高层次嘉宾

一般而言,上海书展的两大支柱就是图书和阅读活动。而这两支柱都指向作者——有优秀的作者在图书推出好书,并且出席阅读活动,那么书展必定是精彩的。今年上海书展更看重嘉宾的层次,许多各领域的代表人物都被邀请过来,他们成为共筑上海书展“阅读高地”的重要力量。

今天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来到书展现场发布新书,而且一出就是三本书《最是人间留不住》、《浮生有爱》和首部个人诗集《一天·一生》。郦波可能是最活跃的“百家讲坛”主讲人了。堪称是文化推广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在这些书中,郦波主要回答了“诗词到底有什么用”的问题。他的答案是:“诗词是我们无处安放的灵魂藉以安身的地方。”

在书展现场青年报记者还见到了有“动物小说第一人”之誉的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这位草原儿童文学作家此次带来了摄影绘本《蒙古牧羊犬》,这部绘本是黑鹤经过600多个日夜跟踪拍摄,从3万张图片中筛选打造的一部动物纪实摄影绘本。黑鹤告诉青年报记者,《蒙古牧羊犬》体现了他动物小说创作的一贯的主张,就是通过自己的文字和图片让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各种动物。

此外,来今年上海书展的还包括日本当下最著名的推理小说家岛田庄司、京剧大家尚长荣、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等。“上海书展这些年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我们并不追求嘉宾的数量,但是我们追求嘉宾的层次。我们希望将各领域的顶尖人物都请过来。他们带来了各领域的顶尖思考。上海书展也由此成为阅读的高地。”书展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关键词 深阅读

推进“深阅读”从来都是上海书展的一项任务。因为深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阅读的目的。只有深阅读的比重大幅度提升,全民阅读推广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成效。

漓江出版社的《何建明国家报告精选集》汇集了12部作品,恐怕是今年书展上最“厚重”的图书之一。这样的“砖头书”原本可能会让人望而生畏的,不过让出版社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书引起了上海读者的浓厚兴趣,感兴趣询问者很多。

《何建明国家报告精选集》汇集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20多年来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12部,作品题材众多,包括反映高考的《中国高考报告》、反映三峡大移民的《国家行动》、反映利比亚撤侨的《国家》,最新的一部是反映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大桥》,堪称“一个人的国家史”。这些书每一部都有几十万字,一套书就有数百万字,是典型的一部煌煌巨制。不过即便如此,上海读者依然爱读,充满了阅读的热情。

深阅读并不仅仅指“啃”一些厚重之书,有学术深度的书,有大情怀的书都在深阅读之列。在书展现场青年报记者注意到,现在这类图书的读者大幅度增加。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此次推出《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该书由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撰写。书中以大量原始材料为基础,结合书、画及诗文批评理论,对风骨的内涵进行阐释。首发式上一批名家云集,有的读者可以与这些学者展开十分专业的讨论,让他们不得不佩服上海读者的人文素养。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对记者表示,上海书展早已不是普通的阅读推广平台,而是更注重提升读者的阅读水准和品质。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浅阅读推向深阅读,把流行推向经典阅读。为此,上海书展想了很多的办法,包括这次推出“七系列”,对读者进行系统的学术的普及。

相关新闻 

上海市民的阅读摆脱了功利主义,越来越纯粹

2019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今年下午在上海书展发布。上海读者的阅读越来越摆脱了功利主义的影响,变得很纯粹。

在首选的阅读方式上,有43.52%的受访者选择传统(纸质)阅读。但是在8年前,这个数字为52.71%。相比之下,首选数字阅读的上海读者这几年稳步上升。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此消彼长的态势并没有改变。

“文学”“历史”“日常生活”“心理”和“经济/管理”是上海读者最喜欢的五种图书类型。大多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关。这就可以接受为什么今年书展的热门图书都属这一类。有一本热门书是《家国天下》。作者徐永辉是一位90高龄的摄影记者,这本书收录了收录了徐永辉跟踪拍摄的十户普通家庭生活变迁的点点滴滴。徐永辉说:“每个人都能从这些家庭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也是共和国70年从贫穷到富强的缩影。”这样的热门书在上海比比皆是,体现了上海读者的阅读品味。

与喜欢的图书类型相对应的是读书的主要目的。“增加知识”“满足兴趣需求”“工作、研究或学习需要”“提高修养”排在上海读者阅读目的的上海市民阅读目的的前四位。调查者认为,这体现了上海市民提高自身内在需求,增强内在素养的层面,体现出在生活方式日益多元的时代,上海市民阅读行为的主体性、主动性。

 记者手记 

阅读普及推广,一个人也不会少

这些年,上海书展无疑都在做这样的一件事,不断伸展触角,让每个人都享有阅读的权利。而这种努力,在今年让人感觉到尤为明显。

如果说书展今年在上海市内设立100个分会场,在外地设立50个分会场,让很多人在家门口就感受到了上海书展的书香。那么,对于小众群体的关照,更提现了上海书展的一种公平、平等的观念。

在书展的团结出版社《你是我的宝贝:病童家庭心理健康读本》分享会现场,青年报记者遇到了读者王女士,王女士有一个成骨不全症(“瓷娃娃”)病症的孩子,她得意赶来书展来参加这场活动,因为《你是我的宝贝》之一的心理咨询师魏瑞红也是一个“瓷娃娃”患者。她告诉记者,因为孩子的病症,家里的气氛一直很沉郁,她也咨询过很多心理医生,但她觉得有着亲身经历的魏瑞红说得最为在理。

病童家庭在这座城市的读者中说一个很小的群体,但是上海书展也没有将他们落下,专门为他们举行了这样一场有关病童家庭心理健康的分享会。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书展上有很多这样的小众阅读活动,有的阅读活动专门讲茶道,有的阅读活动针对的是钓鱼的“钓友”,甚至还有活动专门讲插花。每一个读者,无论是什么年龄,无论是有什么爱好,都可以在上海书展上享受到组织者为他们准备的可口的文化大餐。

阅读普及推广一个人都不能少,这是上海书展的一个信念。书展的主办方告诉记者,未来上海书展在今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扩展触角,进一步增加分会场的数量,进一步丰富阅读活动的内容,让上海书展真正成为全民的书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