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大学生地标设计大赛实地勘探环节启动,“南京路世纪广场,我们来了!”
2019-08-21 青年

苏州大学匠心筑沪队来到南京路世纪广场,实地勘察。青年报记者 吴恺 实习生 潘怡静 摄

在南京路步行街上,来来往往的游客中有一抹红色格外显眼,他们时而抬头张望,时而低头疾书,时而掏出地图相互讨论。这是一群来自苏州大学的准大二学生,他们来到南京路可不是为了逛街,而是在长三角大学生地标设计大赛中实地探勘。这队名为“匠心筑沪”的00后参赛者们想给上海设计一份叫“地标”的礼物。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嘉音

想为上海做出“海纳百川”的设计

“沿着南京路走到世纪广场,明显能感受到人流有一定变化。”团队成员在南京路上顶着下午2点的太阳边走边说。相比热闹的步行街,的确没有多少游人在世纪广场上多做停留。他这样向记者形容:“感觉中间有一道无形的墙,把它隔开了。”

来到世纪广场,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上旁边的楼层。为了更好地理解地标与附近的环境,他们不光要正面看、背面看,还要从高处往下看。记下相关笔记后,团队的负责人王宇童同学还细心地拍下许多照片,作为参考的资料。

探勘时,小队成员在世纪广场对面的几栋建筑前久久停留。王宇童告诉记者:“这三幢楼在立面上不够统一,是我们重点设计的地方。我们想将曲线的元素延续到周围的立面上。”这个设计还暗含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精准地将城市精神融入城市设计中。这次探勘之行中,有两位成员是第一次来到南京路步行街。“以前都是听小组成员描述,今天总算实地勘探了一番。”

在走访中,几个健身器材“见缝插针”地被安置在小巷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地标的设计者,他们还实地走访周围的居民生活区。“上海的弄堂非常有特色,如果不来实地探访,有一些细节是无法把握的。”

昨日郑时龄院士的讲座也给了他们很大鼓励。“就像郑院士说的,广场不在于广,更在于场所感。我们的设计中也增加了诸如地形高差等很多因素,相信会带来不同的体验。”他们信心满满地说道。

因为年轻给我们带来想不到的惊喜

探勘结束,小队成员马上回去准备起了第二天的答辩环节。此时,记者采访到了这支队伍的指导老师潘一婷。这位85后副教授一直注视着这群未来设计师的成长。

“虽然他们可能建筑学上存在理论的上欠缺,软件的使用上也不如高年级的同学。但是正是因为年轻,思想很自由,给我们带来很多想不到的惊喜。”潘一婷认为,从团队的名称、标语,能看出这群年轻人将视角把握得非常准确。

潘一婷向记者回顾了上海的历史,它的发展离不开二十世纪初周边城市如川沙、莘庄等建筑工匠或留学归来的建筑师们的共同努力。“这一批人后来也成为了新上海人,而中国最早的建筑学也创办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如今,又来了一批来自苏州大学的建筑学学生,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据了解,团队的6位成员全部来自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城乡规划、建筑学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多学科的优势更能让他们可以从历史文脉中寻找灵感。

在潘一婷看来,此次的长三角大学生地标设计大赛对这群“00后”来说是一次非常珍贵的经历。一年级的学生日常训练有限,仅仅局限于做一些简单的立体构成或是概念化的小雕塑。“这次能够实地参与到上海地标的设计,是在大学校园课程之外,尤其难得的专业能力训练的机会。这些学生可能不如专业的建筑师有经验,但是未来的城市终将交给未来的年轻人。”

新的地标,新的一代,新的表达,这些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参赛者们畅想着新时代的上海风貌。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嘉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