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的“十二时辰” | 13时到19时:用自己的努力来守护居民的健康,付出百分百真心
2019-08-2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施剑平/图、视频(除署名外)

35℃的高温天,孟珺一口气爬到5楼的家庭病床王阿婆家,90岁的王阿婆家的大门早已打开着,全家人正盼着她。“4年多了,每周都等着孟医生上门,与其说是家庭医生,更像是我们的亲人”,王阿婆的女儿包女士说。听到这话的瞬间,孟珺觉得自己这些年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一转眼,孟珺已经在社区工作近20年了。作为家庭医生,她心中一直有一个目标:用自己的努力来守护居民的健康。而在她对居民付出百分百真心的时候,也收获着满满的幸福。

〖时间〗13:00 〖地点〗签约家庭

 事件 签约一张家庭病床,成了全家人的健康管家

周一下午1时不到,正值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结束上午的门诊,简单地扒了几口饭,孟珺拎起自己的药箱,开始了当天的家庭病床上门服务。“10多张家庭病床,每周一定要去一次,否则放心不下。”孟珺说。

2000年,从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1978年出生的孟珺来到杨浦区的定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一干就是近20年。2011年,上海探索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制,孟珺带领着她的团队组成了一支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团队长的她如今已经有“1+1+1”签约居民3000余人,同时还管理着10余张家庭病床。

走上狭长的走廊,孟珺开始了第一户的“家访”。两年前,89岁的徐老太患过胶质瘤,心脏不好,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签约并建立家庭病床之后,孟珺便成了老太太的“健康顾问”。“老人哪里不舒服,我们都会打电话咨询孟医生,她也从来不嫌麻烦。遇到特殊情况,就算是休息时间,她也会马上赶来。”徐老太的女儿郁女士告诉记者,孟珺更像是全家人的“家庭健康管家”,有问题都会向孟珺“求救”,而孟珺每次都是很耐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

在徐老太家,孟珺为老人进行了测量血压、测指末血糖、心肺听诊等常规检查,老人一切状况良好。因为有些咳嗽,孟珺给她开了化痰的药。“记得最近少吃太甜的水果”“饮食尽量清淡些”……出门时,孟珺又关照了几句,随后赶往下一家。

当初,为什么会来到社区做一名全科医生?孟珺说,选择时没想那么多,只觉得基层医院缺少年轻人,她就来了。

比起大医院的医生,孟珺觉得社区医生需要管的事情虽小,但是更多更细。“辖区老年慢病患者多,对病症的反应比较迟钝,甚至有些老人根本不觉得高血压等这些慢性疾病是病。比如明明已经患上高血压,但往往老年人不觉得头晕头痛,也就不去重视,这就需要我们社区医生要定期给慢性病居民体检,做好健康宣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所以对待病人,我只能提醒自己谨慎再谨慎,耐心去发现问题,逐个排除疾病。”孟珺告诉记者。

“如果没有家庭医生,这些年不知道怎么过”

从徐阿婆家出门,孟珺马不停蹄地赶往一公里外的王阿婆家。下午13时50分,她到达王阿婆所在的小区。

90岁的王阿婆家住5楼,加上腿脚不方便,平时基本不会出门。老式小区一般没有电梯,高温下爬楼是对家庭医生是一个最大的考验。当奔到阿婆家中时,孟珺早已满头大汗。

门口,王阿婆的女儿女婿听到孟珺的脚步声,立即迎了上来。“不管什么天气,每周孟医生都亲自上门,雷打不动,能遇到这样的医生,是我们全家人的福气。”说起这位家庭医生,女儿包女士连连称赞。

在设家庭病床之前,王阿婆是孟珺的慢病管理对象,因为腿脚不方便,每次去医院,至少需要两名子女陪同前往。“陪老人看病,子女们只能请假,加上我自己膝盖也不好,非常不方便。”在很长一段时间,如何陪老人去医院看病,一直是全家最大的难题。5年前,孟珺医生给王阿婆进行了家庭医生签约,这样在社区医院可以开慢病长处方,预约就诊、预约转诊,建立家庭病床等服务,孟珺第一时间征得全家人的同意,将王阿婆变成她的一名家庭病床签约病人。

现在每次去王阿婆家,孟珺在为老人检查身体后,再为她开出慢病长处方及延伸处方,这意味着通常情况下,女儿包女士只需要一个月去一次社区医院,为老人拿药就行。“从家里几个人陪着老人上医院,到现在孟医生上门来为老人看病,真的是帮了全家一个大忙。这些年如果没有家庭医生,这些年不知道怎么过。”包女士说。

和往常一样,孟珺为王阿婆测量血压,测了血糖,并开了她平时常吃的高血压、糖尿病药。

不仅是看病开药,更希望走近老人们的心灵

当天下午,孟珺“家访”的最后一站是张阿婆家。张阿婆是一位特殊的病人,用她的话说,“与其说在等医生上门,更像是在等女儿上门”。

几年前,张阿婆因脑溢血瘫痪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长期卧床产生了褥疮,发出阵阵恶臭。而且张阿婆还是一位独居老人,儿女都不在身边。于是,孟珺将张阿婆作为重点照顾对象,不管刮风下雨,每周都上门提供医疗服务。并且定期为老人褥疮面换药,并且帮她翻身、擦背等,当她要离开时,老人总是拉着她的手,有些不舍。

后来的交谈中,孟珺得知老人的子女长时间不来探望老人,对老人的态度比较疏远,所以老人感觉十分孤独。于是,孟珺想办法联系到老人的子女,通过反复沟通,子女对老人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而老人的身体状况也在孟珺的悉心照料下渐渐好转。

张阿婆一直说,就在最绝望的那段时间,孟珺定期上门提供服务,陪老人聊天,开导老人,让她有了生命的希望。

事实上,做一个社区里的“大医生”需要“大情怀”。全科医学要求每位医生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还要有一颗大爱的心。医学既是一个技术的学问,同时还是一个服务的学问。

“患病老人容易感到悲观失望,家庭医生的诊疗和开导则是极为重要的鼓励。除了看病,重振老人信心,对于家庭医生而言也很重要。”在张阿婆家中,孟珺为老人进行了检查,老人的一切状况都良好。孟珺说,在帮老人看病开药的同时,她更希望能走近老人们的心灵深处,去开导他们,帮助他们一起战胜疾病。

“天热记得多喝水,有事一定要打我电话。”临走的时候,孟珺不忘多叮嘱老人几句。

受访者/图

〖时间〗17:00 〖地点〗社区医院

收获满满的幸福,也感受身上的责任之重

下午17时左右,太阳终于没有那么暴晒了,孟珺当天共“家访”了五户老人。

从张阿婆家出来后,路上遇到了签约居民李阿姨。“到我家去坐会吧,那么热的天。”“谢谢阿姨,还要赶回医院,下次有空我一定来!自己当心身体啊。”“高温天在外面跑,你自己也要注意身体!”说话的时候,李阿姨满脸的关心。

孟珺告诉记者,因为经常下社区,这附近一带很多老人,她都很熟。只要有时间,她会尽量和他们多聊几句。事实上,除了上门服务外,孟珺还经常到社区来进行健康宣教。每次来社区讲课,除了本居委的居民倾听外,许多其他的居民也会赶来。同时,她坚持定期到敬老院为老年人们传播健康知识并诊疗疾病。孟珺的付出让很多敬老院老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老人经常说:“孟医生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看到他来了,我们的病啊,就好了一半啦!”

“您好,孟医生,两天前我的母亲离开了人世,感谢您这么多年来的照顾……”收到这条来自患者家属的短信时,顿时孟珺的双眼湿润了,为老人的离开感到痛心,又为居民对他这么多年工作的认可而感到身上的责任之重。

经过这些年风雨无阻的走家串户,也经过严寒酷暑的贴心守候,不管白天还是深夜,家庭医生一直在他们身边,也成了老人最信任的亲人。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治疗、治愈疾病,更多的是要去帮助和安慰病人。孟珺说,“作为家庭医生的我们更应如此,因为我们承担的是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责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施剑平/图、视频(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