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的“十二时辰” | 19点—次日1点:120急救车上的每一分钟,都在与时间赛跑
2019-08-2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施剑平/图、视频

打开后车门、快速取出急救包和心电监护除颤仪、拉出担架床,动作一气呵成。在敬老院,赵婕半蹲着对腿部受伤的老太进行了检查和固定包扎,之后迅速和担架员、司机三人一起,一口气将老太抬到了急救车上。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35℃的高温,回到急救车上的三人早已是大汗淋漓。  

这是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黄浦分站赵婕工作的日常,对于这位90年出生的小姑娘而言,无论白天或是夜晚,在120急救车上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与时间赛跑。

〖时间〗19:00   〖地点〗急救中心

  外省姑娘,早已练成了一口流利的上海话  

19点刚过,夜幕慢慢降临。当记者赶到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黄浦分站时,忙碌了一整天的工作人员还没有下班,而夜班的人已经到岗开始准备了。对于赵婕而言,又将是一个“无眠夜”。 

只见赵婕利落地开始清点急救设备:随身携带的急救箱、监护仪、插管箱……大大小小的急救包被放置到救护车上。“试一下监护仪主机、打印纸,检查一下急救药品是不是够用………”赵婕一一清点完毕,并与队友们逐一对设备、药品进行了检查。

19时52分,总机发来指令:“凝和路上一家敬老院内,一位老人摔倒。”接到指令后,赵婕和驾驶员刘军、担架员金鑫迅速跳上救护车。救护车一路疾驶,5分钟后到达现场。

急救车停在了敬老院外面的小弄堂里,赵婕迅速背起急救包、提着心电监护除颤仪;担架员和司机则立即抽出担架车,车上放着负压装置和软担架。三人拎着急救用品迅速冲往敬老院中。 

现场,赵婕询问了病情、对90岁的徐老太进行了检查后,迅速作出“右腿外伤”的判断,并和搭档一起用负压固定垫将伤者受伤腿部位置固定,然后三人合力将老太小心地移上担架床。由于是腿伤患者,赵婕三人尽量保持着担架床的平衡。“疼不疼?感觉怎么样?”一路上,赵婕小心地注意着老太的神情,并用流利的上海话询问老太的感觉。  

当天气温高达35℃,等到三人将老太抬到救护车上时,早已汗流浃背。

“对急救医生来说,今天这个算相对轻松的任务了。”赵婕告诉记者,在黄浦区有很多老式小区,那里通常比较狭窄,楼道里又经常堆放着很多物品,遇到五楼、六楼的病人,光是抬设备到楼上就已经满头大汗,更别说负重再加上患者的重量。“还有重要的一点,因为我们抬的是病人,必须要确保病人的安全,所以抬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根据不同的病情调整病人的体位以及抬保抱方式,这需要急救医生和担架员、司机的通力合作。” 

赵婕是个极其开朗的女孩,笑起来很阳光,抬起病人来却是毫不含糊。“男人们能干的活她都能干,她从来不会因为是小姑娘而娇气,也从来不会叫累。” 担架员、司机对她的评价都很高。   

赵婕来自河北,但是一路上她都在用流利的上海话和老太以及家属交流。“急诊的病人以老年人居多,普通话交流起来非常困难。刚做急救医生那几年,经常需要司机当翻译。”赵婕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干好急救工作,她强迫自己在短时间内练成了一口流利的上海话。

  藿香正气水,是她高温天的“法宝”   

当赵婕三人将徐老太送到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后,准备返回急救分站时,车上的对讲机又响了:“一位老人突发心脏不适,急需送往医院。接到指令后,司机刘军迅速调转车头,往患者家中方向开去。    “即使在夜里,只要上了急救车,一般都在奔跑,能回站里休息的时间少之又少。对于一线急救人员来说,时间就是患者的生命,我们要时刻做好奔向事发现场的准备。”赵婕就是这样的性格,做事风风火火,却丝毫不乱。只要是工作时间,每次吃饭都是三五分钟内迅速解决,高温天水也不敢多喝,因为怕上厕所会耽误抢救时间、增加负担。 

最近申城连续高温,这给急救人员们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赵婕告诉记者,在白班的12个小时里,她一般要救治12-14车的病人,晚班也要接到10车左右。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创伤、老年人多脏器衰竭、中暑等都是高温天的常见病例。

病人的增加,急救车也变得格外忙碌。酷暑天气除了患者数量增加导致的工作量加大外,高温对于急救人员来说也是一种考验。急救车暴晒久了,即便开足了空调,但频繁地开关车门使得车厢内仍然非常闷热;抬一两百斤的患者上下楼,加上抢救的压力,有时急救人员也会头晕。赵婕笑着告诉记者,她用来对付高温的法宝就是藿香正气水。“如果发现头晕了,赶紧用上一点,马上又能投入工作”。

  这份职业是被需要的,所以选择坚守      

当初是懵懵懂懂地选择了急救医生的岗位,但是工作多年后,赵婕发现自己很适合这个岗位,也深深喜欢上了这份职业。

赵婕说,和其他临床医生相比,急救医生工作强度大且收入不算高,但是这份工作是新鲜而富于挑战的,因为每一车救治的病人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每当把病人从生死边缘救回来,我能感受到自己的这份职业是被需要的,能真正感受到急救医生的意义,所以我愿意一直坚守着这份职业。”  

虽然工作辛苦、压力也不小,但赵婕仍然很快乐,她的乐观常常能让急救车的紧张气氛变得缓和起来。赵婕说,每天参与急救工作,也让她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要珍惜当下。

至于有没有时间谈恋爱,赵婕笑着说,“喜欢一个人,就必须包容对方的全部,所以她将来的另一半,一定会支持她的这份工作。” 

事实上,为了提高自己的急救水平,赵婕从来都不闲着。除了参加单位的各种培训外,有时工作之余,赵婕还会到医院急救室去学习、交流,急救水平就是这样一点点提高起来的。

〖时间〗24:00   〖地点〗急救车上

  很开心,这些年和病人及家属的关系越来越好  

夜色越来越深,急救车上的赵婕仍显得很是精神,丝毫看不出疲惫。“夜班时,急救医生都能保持这样的状态,也没时间让你打瞌睡。”赵婕笑着告诉记者,不需要咖啡等任何方式提神,工作了6年的她早就习惯了这样的节奏。

深夜12点左右,赵婕又接到一个任务:一位来上海旅游的老人在宾馆内晕倒。急救车飞驰赶到现场时,老人逐渐恢复意识。赵婕在给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心电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测定后,给予吸氧、静脉开通等治疗。随后三人快速将老人送到长征医院。  

当三人正要离开医院时,老太太拉住了赵婕,连声说“小姑娘,谢谢侬”。赵婕说,“这句‘谢谢侬’,让人感觉特别舒服,就像夏天里的一缕清风,整晚的疲惫就能瞬间消除,那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而在记者跟随赵婕采访的一路上,听到最多的也正是病人以及家属的“谢谢”。

赵婕告诉记者,这几年来通过各方的努力,现在上海的120急救车从接到呼救起,十二三分钟就能赶到事发现场,随着等车的时间越来越短,几乎已经听不到病人及家属的抱怨声;而平时出车过程中,路上很多车主听到救护车警报声就会让行;在老式小区,在用担架床抬病人时,经常会有热心邻居来搭把手……“大家都很信任我们,和病人以及家属的关系也越来越好,这让我们每一位急救人员都由衷感到开心。” 

作为一名急救医生,赵婕说,她喜欢这样一路奔跑,而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病人的身边。“救治患者,我们责无旁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