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建团初心,牢记历史使命,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99周年纪念日主题活动昨在渔阳里举行
2019-08-23 青年

青年代表为八位发起人的家属后辈代表献花,表达了沪上青年的诚挚谢意。 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青年报记者 郭颖

1920年8月,淮海中路567号渔阳里,一位百年前的“90后”,发起并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就是俞秀松。1920年8月,8名平均年龄仅24.5岁的青年,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追寻建团初心,牢记历史使命”——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99周年纪念日主题活动昨天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举行。

渔阳里红色光芒带来的新时代青春火焰

“俞秀松从小就喜欢读书,在浙江一师读书期间,他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很多事情都深究到底,不搞个清楚,决不罢休。”

上海青年讲师团成员、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团委书记刘萍,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微团课《渔阳里的红色光芒与新时代的青春火焰》。

1919年,刚满20岁的俞秀松就被父亲“催婚”了,但他并不想过早地成就小家,他更希望去实现“为大家”的理想。他选择了走出家乡,远赴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北京大学。离别前弟弟问他什么时候回家,他说:“我要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南西北的人。”

在北京大学旁听学习期间,俞秀松组织 “工读互助团”,但当时团结社会青年的工作成了巨大的难题,最后因为青年之间的分歧,“互助团”未能坚持下去。这促使俞秀松更加坚定了从事青年革命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

1921年3月,在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书记后,为培养革命青年骨干,输送青年赴苏俄学习,俞秀松在渔阳里创办了“外国语学社”。随后两年中,二三十名团员分批前往莫斯科深造。刘少奇、任弼时等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从这里迈出了第一步。

“此时此刻,我已被俞秀松年轻时期对信仰的坚守、从事革命事业的智慧和勇气深深感动。”刘萍2010年7月从园区的行政岗位转到共青团工作的岗位上。在过去的9年里,同样面临团结青年工作的巨大挑战,从迷茫到探索再到现在的执着,那正是渔阳里的红色光芒带来的新时代的青春火焰。

《俞秀松画传》首发渔阳里志愿者招募启动

伴随着嘹亮的团歌,现场仿佛穿梭回到99年前的那个夏天。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8位发起人之一、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俞秀松的继子俞敏作为家属代表上台发言,讲述了他心目中先辈们奋斗的光辉岁月。来自黄浦区的6位青年代表为8位发起人的家属后辈代表献花,表达了沪上青年的诚挚敬意。

2019年是俞秀松诞辰120周年,为进一步研究、宣传俞秀松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呕心沥血、忠诚奋斗的光辉历程,活动现场举行了《俞秀松画传》一书首发仪式。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谢黎萍,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学林出版社社长周峥,画传主编李瑊共同为新书剪彩。

该书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与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合作编写。共青团上海市委办公室主任陈峰,共青团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陈立俊,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处副处长贾彦,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俞秀松研究中心主任丁晓强,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副会长闵小益共同为青年代表们赠书。

活动现场,黄浦团区委携手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共同发布了志愿者招募平台。平台公开接受全市各高校、中小学在校学生及社会优秀团员青年进行志愿者报名,优化了志愿者招募需求,增加了线上与线下的交互功能,以持续增强纪念馆的接待能力。

据悉,未来的“渔阳里”将努力为青少年志愿者提供培训和交流的机会,也积极输送优质团课进楼宇、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让更多青少年感悟渔阳里红色文化,成为共青团发源地宣讲团的一分子。

团市委副书记丁波表示,下一步将在团中央和上海市委指导下,在黄浦区支持下,一起充分利用好“渔阳里”及其周边丰富的红色资源,更加清晰地呈现出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的共青团早期组织创建历程,传播好“渔阳里故事”,努力将“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建设成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初心之地和青少年传承红色文化的网红打卡地。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