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业者要有冒险家精神,切勿盲目捆绑蹭热度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智能机器人正在将水倒入杯中。青年报资料图 记者吴恺 摄
在刚刚落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当危险驾驶遇到人工智能警示,当医疗检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当共享单车带上智能蓝牙停车围栏……2019年的人工智能新场景和创新应用让人眼前一亮,展示着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发展趋势。风口之下,当创业者纷纷入局AI之际,产业热潮中最需要哪类人才?产业热度能持续多久?蹭着人工智能热度的“伪AI”企业捆绑概念又能走多远?近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本届人工智能大会中,听到了专家学者不同的声音,可谓干货满满。
本版撰文 青年报记者 陈颖婕 明玉君
AI最缺物理学领域人才和冒险家精神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已经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相关人才,他们成为建设人工智能高地的有力支撑。但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不少业内人士依然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表示担忧。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一场“创新动能智汇传承”AI青年科学家高端会议上,各路专家学生对于当下AI最缺怎样的人才展开激烈探讨。“是能够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专业化人才。”“物理学家也是当下AI时代最需要培养的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毛军发表示,目前AI人才大多集中在计算机专业领域,还有少部分数学家。“至今为止物理学家还没有介入AI领域。我在思考为什么,因为我本人是一名物理学者,什么时候物理界也能够介入进来,AI就能再上一个层次。”毛军发举例说,图灵奖获得者曾表示,目前的人工智能只停留在能解决问题。至于为什么能解决问题还说不清楚。“人工智能到底有没有极限?如果有极限,体现在哪里?它的机理又在哪里?希望有一天可以有人把这些搞明白,这也有利于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毛院士同时指出,现在上海最缺的就是冒险精神。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认为,人才培养对企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企业要做产品,一方面要考虑做什么样的产品,另一方面需要很多工程师。“培养人才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事情就是要去想3到5年后要做什么,要去孵化这样一批人才,这些人要敢于冒险,他们跟基础科研的冒险思路不一样。”
AI青年科学家联盟执行理事、氪信科技CEO朱明杰认为,有人才不等于成功,当科技人才将科技有效地转变成生产力,这才是成功。此外, 如果仅仅拥有优秀的科技人才依然存有欠缺,我们还需要有效的组织。“如果科技只停留在实验室里是无法变为生产力的。如果今天办一个企业,把这个企业当成实验室来办也非常危险。技术要找到客户,占领市场,形成闭环,才能形成有效的生产力。”朱明杰说,AI科技变成生产力,关键在人才,千里马需要伯乐。
AI行业未来3到5年依然激动人心
“人工智能对其他学科的人才挤压抢夺是非常残酷的。如今,最顶尖的学生都去学习计算机,学习人工智能。”在毛军发看来,AI热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要够热。他举例说,互联网的发展也经历了这么一个阶段。把创新创业的双创氛围营造出来,但在这么热的前提下,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哪天当热度褪去时你该怎么办?要做到两种打算,趁热而上,顺势而下。”
毛军发建议AI领域的企业家和创业者,要学会全身而退,这样才会立于时代的不败之地。“我相信,这一波AI热度究竟能持续多久,人工智能也无法预测。从我的角度来看,总会有一个限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总归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觉得目前整个人工智能的浪潮,必然有泡沫存在。但看起来也不完全是泡沫。”沈向洋认为,在接下来的3到5年,人工智能行业依然会十分激动人心。但是里面的机会有些令人担忧。“今天大多数人工智能做的东西都跟数据有关,因为一些大公司已经拥有很多有价值的数据,这就给初创企业很大的压力,对他们而言想要让人工智能落地并非一件易事。”因此,沈向洋认为,初创企业想要突出重围,就必须要有创新思维,让产品有突破性,在时间的考量下,定能在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伪AI”企业 骗补贴、蹭热度走不远
风口之下,当创业者纷纷入局AI,进行产业布局时,其中也不乏一些打着人工智能旗号的“伪AI”企业。
对于此类现象,《创业突围》作者、华创互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旭指出,企业关注、研发新技术,探索如何借助AI改变所从事的行业或领域,是好事情,但现今的确存在“伪AI”企业。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没有相关产业基础,仅凭几位懂AI的人成立公司,通过项目骗取政府补贴、各方资源等;二是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的企业,且本身有相关算法、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但其落地应用尚不成熟,也可能会被认为是“伪AI”。
“那些只强调AI技术,却没有实际落地应用的企业,是很难获得资本青睐的。”他从自身多年创业指导经验出发,强调:为了“AI”而“AI”,贴着“人工智能”标签的企业并不会被市场认可,最终将被淘汰出局。同时,他指出,那些还处于应用探索期的企业团队,是AI应用场景早期的实践者。“以后也有可能逐步实现行业的落地应用,正如我们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所看到的产品或应用一样。”
如今,国家正在加速打造人工智能“高地”,上海也已成为“全球竞技场”。在郑旭看来,在大好形势下,创业者们更应该保持清醒,做好企业定位,在打磨和创新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场景和范围,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高效和便利。“切忌为了‘AI’而‘AI’,生搬硬套并不可取,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大AI场景应用让生活更简单
智能城市峰会
共建全球人工智能城市生态
“人工智能启迪城市未来”。作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重要特色活动之一,2019国际智能城市峰会上,各国城市政要、人工智能的前沿学术明星和行业大咖们齐聚一堂,分享了各自对于智能城市的真知灼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杭迎伟在致辞中表示,各国共同展望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城市发展道路,助力国际智能城市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深度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米兰正在进行非常宏大的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意大利米兰市副市长Roberta Cocco在介绍米兰智慧城市现状的同时,表达了她对城市发展的新愿景:使智能城市发展为以人为主的智能公民城市,为公民提供智能化服务,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民。
主题演讲中,韩国首尔市经济政策室室长(副市长级)曹仁栋强调,首尔一直在寻找如何建设智慧城市设施,并通过一系列项目提供落地应用和服务,使生活更加有效便捷。在他看来,要让智慧城市进一步发展,需要多方积极互动、协作。“大家一起资源共享,共同创建可持续的未来。”
作为IBM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谢东也表达了他对于智能城市的看法。他坦言,我们的世界正在从物联化、互联网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现场发起了“共建全球人工智能城市生态倡议”,共绘人类未来城市美好蓝图。
共享单车停车电子围栏
解决无序停放难题
人工智能在助力城市交通出行管理方面落地应用,共享单车在城市无序停放的难题上获得突破。在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上,哈啰出行推出行业首个应用级别的自适应蓝牙电子围栏,用以引导用户在规定区域内有序停车,实现单车停放智能化管理。当识别到单车没有停在指定区域时,智能锁会自动弹开。“该技术亚米级别的测试成功率达到95%以上,在行业内居于领先地位。目前已经在上海、南昌等10余个城市落地应用。”哈啰出行CEO杨磊表示,未来公司将持续在人工智能方面进行投入,不断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推动两轮出行的智能化升级和发展,以期在未来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我们新推出的哈啰大脑2.0,在车辆投放智能规划、车辆智能调度、运维人员智能派单等各环节实现全链路运营决策智能化,以达到运力在时间、空间与需求上的最优匹配。”公司负责人表示,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单车骑行需求数量超过1000辆,容易出现短时间内供不应求的状况。哈啰大脑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实时向运维人员输出调度指令,包括去附近哪些站点调度闲置车辆、调度多少车辆以及最优的调度路线等,更好地及时满足用户的骑行需求。同时,无需人工干预,哈啰大脑会将不同的运维任务实时指派给最适合的运维人员执行,大幅提高运营效率,提升出行体验。
AI宠物识别技术
简化宠物投保理赔流程
在驾驶台旁边的AI宠物识别技术也吸引了现场不少粉丝。据了解,该项技术利用生物识别技术,提取宠物脸部及身体特征数据,通过基于深度学习构建图像分析模型,实现宠物身份的有效识别,目前已应用于宠物险投保、理赔过程中宠物身份识别。平安产险总经理助理兼CTO顾青山表示,保险公司在AI、大数据应用方面有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保险公司在产品、市场、渠道、定价、核保及理赔等整个链条逐渐实现全场景应用,具备了更了解客户和风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重构整体业务流程,创造新产品。此外因为技术的发展使得风险管理方式更加多元化,前置风险管理成为可能,平安产险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探索。
危险驾驶提前警示
构建驾驶员风险管理模型
正在打瞌睡的这位驾驶员,被“红牌”警告了!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应用展区,一台模拟驾驶台上,不少人跃跃欲试,想体验一把“危险驾驶”。不论是打瞌睡还是抽烟、玩手机、乱变道……都没能逃过人工智能的“火眼金睛”。原来,这是平安产险打造“FACE KYD”的应用。展台负责人介绍,FACE KYD嫁接了领先的微表情识别技术,提取驾驶员人脸特征,通过数据模型算法,寻找驾驶风险与面部表情、驾驶行为间的关系,辅助驾驶风险预测。而与之配套的“DRVR”则结合平安产险海量数据,通过对驾驶行为智能分析、驾驶员注意力与疲劳模型联合建模,构建驾驶员风险管理系统,针对不良、危险驾驶行为主动防控预警,提供多元化的事中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而非传统单一的事后出险补偿。该负责人介绍,该套AI技术融合了驾驶过程中人、车、路全场景数据,通过后端平台实时分析,可有效识别如打瞌睡、抽烟、玩手机、乱变道、超速等危险驾驶行为,主动预警,辅助驾驶员实现安全驾驶。
AI安神助眠
解决生活痛点
“这是荷福脑电波安神助眠仪,可以通过技术使人体放松,释放压力的同时,有助于睡眠。”在观众头戴仪器,沉浸体验的同时,上海荷福人工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一旁耐心讲解着产品的作用和功效。据了解,团队以技术见长,经过研发、测试等环节,如今二代产品也已进入量产阶段。“二代助眠仪连接手机App,并且附加了使用数据记录管理、智能监测睡眠数据、人性化分析睡眠数据等功能,操作简便。”
咨询、了解了产品如何使用之后,白领吴女士也迫不及待加入体验队伍中来。谈及睡眠困扰,她告诉青年报记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加,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精神焦虑、失眠多梦、浅眠易醒等问题。而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种种落地应用也让她看到了技术的力量。“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接地气易操作的产品问世,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吴女士充满了期待。
创业者谈AI
● 陈运文:在思维碰撞中发现新机会
“相比去年,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现场的产品展示和落地应用场景更加丰富、接地气,呈现出去虚向实的趋势。”作为此次活动中“理解语言,拥抱智能”主题论坛的主办方,达观数据CEO陈运文与团队在忙碌之余,也收获颇丰。
他坦言,通过参与盛会,在分享成果、开阔眼界的同时,还发现了新的合作亮点和发展机会。“在这个平台上,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人们进行思维碰撞,也让上海的人工智能企业走出去,产生国际化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这对于创业企业来说,尤为重要。”陈运文感慨地说。
● 谢孟军: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有了新认识
随着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闭幕,忙碌了数日的上海积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谢孟军也终于松了口气。谈及参会以来的收获和感受,他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最大的收获就是,作为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深耕的企业,我们联合多家开发者社区共同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开发者社区,并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全球工业智能峰会上正式发布。”他介绍说,论坛现场大咖云集,洋溢着浓厚的创业氛围,“会后很多大企业也纷纷表示,希望加入工业互联网开发者社区,共同利用AI技术工业企业赋能。”
欣喜之余,谢孟军表示,未来希望借助更多推广平台,集聚资源,通过多方合作携手开启工业互联新生态。此外,马云和马斯克之间的“双马对话”,也让他印象深刻。“这样的大咖论战,让我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于今后创业方向的把握很有帮助。”
● 耿敢超:多方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前沿算法、类脑智能、AI芯片……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看看社保创始人耿敢超忙于参加各种主题论坛、穿梭于企业展位进行交流、互通。在他看来,现场产品和展示显示了如今AI应用场景日益广泛和深入,也让他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我们主要聚焦智慧社保的生存认证细分领域,依托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智慧人社的家庭服务。”他表示,活动现场,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的沟通,产生合作火花的同时,也让他对于自身企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在他看来,术业有专攻。未来,将通过多方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本版撰文 青年报记者 陈颖婕 明玉君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