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眼”无数!世界上“飞”得最快的医生,用“温柔一刀”让患者重见光明
2019-09-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我觉得没有一双眼睛不美,是因为从医生的角度来说,无论看起来多么糟糕的眼睛,有了光,便有了一切”。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举办的第二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活动中,“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代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副院长周行涛分享了他守医者初心、担健康使命的的感人故事。

周行涛说,虽然素不相识,但作为医生,他爱护和帮助患者,尽了本分。“我愿保持初心,秉承‘医者父母心’,从内心尊重和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不分贵贱亲疏,不论他来自遥远贫苦的农村,还是来自富贵腾达的都市。”

带着初心行医

美国医生特鲁多有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周行涛说,对每一位素不相识的患者毫不犹豫施予援手,这是一个大夫的本份。

在主题活动中,周行涛和大家分享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他曾经诊治一位患角膜营养不良的老人,他用激光这把“无形的手术刀”,消融老人角膜上的混浊,让老人的视力从0.05恢复到0.5以上,重见光明。那是一种复杂疾病,手术后会复发,二十多年中周行涛为她做了四次手术,“屡败屡战”,始终为她守护视觉光明。除了病情复杂,那还是一种遗传病,老人家族有五个人患有这个疾病。这些年来周行涛都在尽力让他们复明,并创新性地用近视激光手术患者的“弃透镜”为他们的眼睛补厚角膜,让他们的光明视觉能够维持。

周行涛说,每一个大夫都想做一名好大夫,都想付出不懈努力去帮助人。他会坚守这颗初心,秉承“医者父母心”,从内心尊重和爱护每一位患者。周行涛表示,在市卫生健康委的带领下,他一定会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队活动,无愧于做一名好大夫的初心,为近视眼患者,为眼科和视觉健康,去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治愈数万双眼睛

“我觉得没有一双眼睛不美,是因为从医生的角度来说,无论看起来多么糟糕的眼睛,有了光,便有了一切”。

周行涛的一天常常是这样的:7点,门诊开诊,5-6小时不停歇的接诊让他有时候都来不及喝口水;吃口饭,刚结束门诊又要奔赴手术台。尤其在高峰时段,为了尽量满足患者的时间需求,手术常常已到晚上10点了。

不过周行涛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在做一件光明的事情。“如果跟着光走,就不会生活在黑暗里。所以我最相信的一句话就是:这世上有光,便有一切。”这是他的人生信条,抚慰患者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周兴涛的患者不仅仅是近视患者,有一位圆锥角膜患者在网站上写道:“周教授不仅医术一流,对待患者也极其负责,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这是我就诊后最为感动的地方。他是眼病患者的光明使者和希望。”

20多年过去,周行涛从硕士读到博士,又从博士变成教授,从医初心不变。他对患者还是轻言细语,看见他总是温文尔雅。在手术台上以“温柔一刀”治愈数万双眼睛,就是他“要做好医生”始终如一的最好证明。

成为世界上“飞”得最快的医生 

在周行涛身上有着许多个“第一”的光环:个人手术量超20000台,个人及团队手术量稳居世界第一;个人最快记录——1小时完成23眼,当之无愧成为世界上“飞”得最快的医生;第一个开拓“优化表层切削,LASEK”技术;第一例全飞秒激光手术者;国内第一例高度近视眼内镜(V4c)手术者;第一本关于飞秒激光著作《飞秒激光、LASEK/Epi-LASIK及ICL手术》作者……   

从临床需要出发,周行涛及团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手术相关设备和器械,已拥有35项授权的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周医生获得一次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次教育部科技部一等奖以及其他上海市级等多项科研奖项,为我国更规范、更安全的开展近视激光手术做出了贡献。

即使周行涛和他的团队在一些技术和研究上已经达到国际领先,但他们仍然不会停下脚步。在他看来,我国是近视眼大国,这就需要眼科医生在此领域有更强的责任感。“最好能做到引领发展。领先跟引领不同——引领,一定是站在最前面的排头兵,带动着某一种趋势的发展。”

他现在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能为患者带来安全、可靠又微创的治疗,让每个屈光不正的人,让每个近视、散光、远视、老花眼的人都可以成为潜在的受益者。 

为眼科和视觉健康继续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社会要为近视防治而努力,要给儿童和青少年光明的未来。在市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周行涛说,作为“上海好医生、上海好护士”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他将继续坚守做一名好大夫的初心,为近视眼患者,为眼科和视觉健康继续努力。

数据显示,上海地区小学生近视率已达45%、初中生为60-70%、高中生则高达85%以上。根据现有数据显示,预计至2020年,我国近视总人数将达7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9%。

“近20年来,近视眼手术治疗量日渐增加,近视防控‘防大于控’十分迫切。”周行涛介绍,自2003年起,医院视光学组已经开始建立国内最早的儿童与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和动态数据库,目前已有覆盖华东地区几十万人的动态数据库。这个“眼健康档案”记录孩子每次检查度数、眼轴长度等,并对近视进行预判,以及时采取科学手段干预。

近视防控,必须贯穿儿童青少年的整个发育期,实现长期有效管理。这种管理需要医院、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协作。据悉,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上海闵行区政府合作,与该区教育、卫生系统携手,探索打造近视防控新模式:培养孩子有意识地成为自身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开展眼健康科普宣教的同时,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督促卫生保健教师对学生视力、屈光度进行及时检测与跟踪,实现近视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