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这群大学生以专业探究进博“溢出效应”
2019-09-0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距离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幕越来越近了。为更好地再迎进博,这个夏天,有一个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暑期实践团体,他们在首届进博会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的带领下,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探秘因进博而应运而生的“溢出效应”,以及这些效应对上海“四大品牌”的感知度影响。记者了解到,团队正在加紧编制一份进博会溢出效应辐射地图(企业版),并力争在今年10月份完成,助力第二届进博会的召开。

见证“展品变商品”“商品变爆品”的神奇

笃行青春实践,助力创新发展。“这里是上海,梦开始的地方,我们都是年轻的力量。”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实践项目负责学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7级本科生徐思博说:“作为进博会的东道主,我时常在想是否可以组建一个团队,真正地去探索一下进博会给我们带来的切实影响。”

记者了解到,徐思博本身就是首届进博会的志愿者,同时也是当时进博会上海市新闻宣传组第二团支部书记。她至今还记得那些未待破晓之时出发、披星戴月回校时的场景,还记得第一次作为跟车志愿者与外国嘉宾对话时既紧张又自信的心情。

“初遇四叶草,见证了世界荟萃的风采,慨叹于中国的飞速发展,感慨于世界的亲密相连。”徐思博说,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同学,以专业服务进博的志愿经历让她萌生了以专业探究进博的想法。

徐思博在首届进博会当志愿者。

于是,今年7月初至8月末,两个月的时间里,徐思博带领着一支跨学院、跨专业的实践团队,与青浦区商务委员会等政府部门立项合作,覆盖虹桥商务区、青西三镇、赵巷镇的近20家企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涵盖贸易、金融、物流、文旅等多维角度,探究进博会溢出效应对上海“四大品牌”的感知度影响。

“这里是猫山王,这里是威士忌……”初访与会展中心一路相隔的绿地全球商品贸易中心,琳琅满目的各式展品无不令团队成员们喜出望外、赞叹不已。

首届进博会后,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的诞生吹响了“全年不打烊”的集结号,承接进博会所释放出的强大“溢出效应”。对于那些与首届进博会展品失之交臂的人而言,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真正地实现了“展品变商品”“商品变爆品”。

通过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相关负责人的介绍,团队成员了解到,绿地拥有自己的一套生产和运作模式,以年为单位计算,前九个月的主要工作就是销售预测,为后三个月筹备进博、服务进博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品牌孵化,实现品牌落地。除此以外,围绕进博会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期望,采用不同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例如借助保税区对部分产品进行试销等等。这些新型的运作模式一方面紧承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也是为进博会的长期举办添砖助力。

通过走访,学生们发现,在进博会的带动下,人们对于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正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

团队正在编制进博会溢出效应辐射地图

新平台、新风向标、新实践平台、新示范与辐射高地……学子们通过自己的实地探访深切感受到,进博会不仅是打响上海“金字招牌”的动力齿轮,更是惠及民生百姓的福利传送带。

“无论是赵巷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抑或是青西三镇文旅产业的协调发展,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必将伴随一届又一届的开幕愈加放大。”实践团这样感叹。

与此同时,在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深度访谈外,实践团队深入居民区针对残疾人士、外来人口等进行细心交流,充分了解当地消费者的购物需要,在发现问题后主动咨询上海市青浦区商务委的老师,在老师专业化的帮助和指导下,得出初步解决措施和办法。

现阶段,实践项目团队正在根据暑期实践编制访谈实录,绘制进博会溢出效应辐射地图(企业版),并根据实践调研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利用矩阵分析等多种数学方法对消费者购物满意度等进行数据化分析和处理等。这些实践得到青浦区商务委、经发办等老师的高度好评。

实践团成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季雯菁表示,在调研中大家发现,一些距离会展中心较远的地区,例如青西三镇(朱家角镇、金泽镇、练塘镇)未能很好地承接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因此,大家想要通过模型观察首届进博会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影响,并希望能在提高对较远地区的影响方面为即将举办的第二次进博会提出意见,扩大溢出效应辐射范围。

据悉,这一模型采集了为承接进博会的溢出效应而在国家会展中心周边新建贸易港和交易中心的信息,包括贸易港的经纬度等,从而建立以上海市国家会展中心为中心的地图,观察进博会溢出效应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的辐射范围和影响能力,并以此对第二届进博会的影响力做出假设和估计,为即将举办的第二次进博会进言献策。

与进博会的故事一旦开始了就不会结束

作为进博会的见证人和受益者,团队成员相信,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必将伴随一届又一届进博会的举行而愈加放出光彩。事实上,一旦与进博会的故事开始了,就不会结束。

本次暑期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吴佳蔚从专业的社会学角度为实践团队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给予了详细的培训和指导。在她眼里,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的组合也让实践团队得到了很好的交叉和互补,相信随着进博会的日益临近,随着实践成果的日渐凸显,实践团队将从学生的视角为进博会的举办及上海四大品牌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吴佳蔚本人去年是在学校组织管理和服务志愿者,今年暑期,她已经成为了第二届进博会长期管理岗位志愿者中的一员,作为学生志愿者的先锋队,为学生志愿者团队打好“头阵”。

而对徐思博而言,时隔一年参与组织以“进博会溢出效应”为主题的实践团队,这是对“小叶子”精神的一种延续,同时更是对“小叶子”精神的传承。“我想,无论是第二次作为‘小叶子’服务进博,还是以这样的‘学术探究’的方式进言献策,这都是进博精神的薪火相传,是我不断求索的动力和力量。”

实际上,两个月后,徐思博将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华东理工大学志愿者学生负责人重回“四叶草”,与进博会第二次相逢,她期待,这一次将不仅以饱满的精神专业作为志愿者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更希望能在第二届进博会召开之时,切入实践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与困难,笃行青春实践,助力创新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