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科研诚信“灰色地带”!青年科学家这样说
2019-09-0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受访者/图

科研项目评审和研究生论文答辩,由被评审者草拟好专家意见,由专家做些微修改,这属于科研诚信“灰色地带”?

今天,2019“科研诚信与创新”主题培训在科学会堂举办。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做主题报告时明确表示,这种专家意见不该由被评审者先拟稿写,这是完全不合国际评审的规范,但成为国内评审会普遍使用的范式。

蒲慕明院士在《科研诚信与创新》主题讲座中,探讨了科研诚信的概念、规则和一些“灰色地带”的问题,集中阐述了科研人员如何做负责任的科研,怎样处理科研诚信与创新的关系,以及如何面对科学探索的挑战等问题,并分享了他严谨治学的科研态度,以及对科技创新事业的执着追求与热爱。

对于蒲慕明院士所说的科研诚信中的“灰色地带”问题,“80后”科学家纷纷表示赞同。

“科研诚信是基本原则,但是一些灰色地带容易被遗忘,所以我会要求自己远离灰色地带。”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的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王乾副教授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他们学校和学院都有专门的学术委员会来处理这个问题,不会放过每一个线索,但被举报人也有听证的权利。

中科院生化细胞所刚刚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85后”副研究员何灵娟他们有一个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项目,申请了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探索类基金。“我们不用编写预算了,根据需求来调整经费使用,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但这就要求我们更要做好自己,做好诚信,不能夸大数据、选择数据,这也是科研诚信的灰色地带。”

据悉,今年年初上海发布了科改“25条”,给予科学家更多自主权。8月26日,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办法,明确了不端行为的界定、投诉举报的渠道、查处的规则和程序,以及对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等。

下一步,市科委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改“25条”,会同相关部门,大力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以信任为前提,以诚信为底线,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原则,建设好科研信用信息平台,运用信用管理,优化创新治理;加强科研诚信的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良好氛围,让“诚信”成为科研人员攀爬科学高峰时的安全绳,成为科研人员遨游科学海洋时的漂浮板,成为科研人员占据科技制高点时的避雷针。

市科委主任张全指出,科研诚信与科技创新,是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就是不忘初心,创新就是牢记使命。他寄语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将科研诚信作为自己科研的“生命线”,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科研单位则应给予科技工作者更多的信任、宽容和自主权,营造宽松的良好科研氛围;同时,要加强内部监督、明确规范和要求,对科研工作的不良倾向要早提醒、早纠正。

在沪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学会协会等单位的负责同志,上海市浦江人才、青年科技启明星、英才扬帆计划入选人员代表,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的项目负责人等500余人参加培训活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受访者/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