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今晨去世,他给后人留下最大的财富是这个……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之一、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于2019年9月14日7时32分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0岁。这位曾创作了《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等传世名作的大导演,给中国电影留下的,却不仅仅是几部电影,而是理想主义和实干精神高度结合的工作方式。
吴贻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于重庆,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同年回沪工作,历任导演助理、副导演、导演。1984年起,先后出任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上海电影总公司经理、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艺术总监、上海影城主任。参与创办了上海国际电影节。
作为导演,他的主要电影作品有:《我们的小花猫》《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阙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等奖,《城南旧事》获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上获大奖。
吴贻弓导演获奖无数,尤其拿下包括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上海国际电影节等组织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去年,他自己曾深情地表示:“离开电影界已经快20年,后来到了文联,到了局里,不当导演,人家说你当官了。事实上,在我心中,所有的称呼里,导演是我最看重的一个。”
外界评价吴贻弓的电影,说他是“理想主义者”,片子里到处流露出理想的色彩。对此,吴贻弓在和电影评论家石川对谈时曾表示:“我以前常说,金色的童年、玫瑰色的少年,青春年华总不会轻易忘记,常常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我们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五十年代留给我们的理想、信心、人与人的关系、诚挚的追求、生活价值取向、浪漫主义色彩,总不肯在心里泯灭,千方百计想把这种‘情结’投射在银幕作品中。”
有理想主义,但经历过太多的吴贻弓,从未忘记过实干精神。他参与创办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过程,就是很好的明证。“一方面是为了扩大中国电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让中国观众看到更多的外国电影,用电影去认识世界。”他这么解释创办电影节的用意。
当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没有经费,也没有确定的人选。没钱,他去北京的时候开会住招待所、打面的;没人,他动用了所有的好朋友去找评委——用自己的人脉给斯皮尔伯格打电话,让团队的人印自己的《城南旧事》寄给嘉宾去邀请,表示中国电影的水准,国际影星索菲亚·罗兰就是这么邀请来的。索菲亚·罗兰在收到吴贻弓的盒带之后,立马回了传真过来,说:“看了电影,我由衷地钦佩导演先生,我决定来。”
从无到有的上海国际电影节1993年举办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评委阵容分量十足,第二年立即得到了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承认,成为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
虽然在《巴山夜雨》和《城南旧事》之后,吴贻弓因为工作性质,没有再拍出更多的传世之作,但给其他电影人尤其是电影后人铺出了更好的路,他也不算“太后悔”:“要说一点不后悔,未免有点吹牛,但转念想想,后悔又有什么用?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既然轮到你头上,只能尽力而为,况且在这过程中,多多少少也算帮别人做成了几件嫁衣裳,这也能算是一种安慰。”
退休之后,吴贻弓也从未真正离开过电影。上海电影这几年开始了复兴之路,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也让吴贻弓欣慰不已,尽管身体情况已经每况愈下,但今年5月,他还在病榻上用颤抖的双手写下了“上海电影万岁”。
这,大概是一位真正把电影融入血液的艺术家,最真切的期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