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用青春为祖国宣讲!复旦学子:我们以接续奋斗告白祖国
2019-09-15 青年

【编者按】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沪上各高校正全面启动大学生“青春告白祖国”活动,通过结合“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的优秀成果,以演讲报告、交流研讨、作品展示、文化展演等多样形式,让大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发出上海学子爱国奋斗的时代强音,亦用实际行动、实践征途,向祖国告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除署名外) 上海教委/视频 杨诚/后期剪辑

真理是甜的,思想是有温度的。来自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的董树婷、田博毅、李强,从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讲起,通过复旦师生追求真理、坚守理想的故事,引导同龄人一起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们说,自己是从观察者到参与者再到宣讲者的转变中,实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与担当,也是在宣讲中,用最真实的体验讲述着最生动、最有情感的中国故事。

 ═ ═ 青春传承红色基因 ═ ═ 

身为“90后”的董树婷所学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她也是复旦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会长。因为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且想把专业跟宣讲结合起来,今年3月加入了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

董树婷宣讲的课程是《中国共产党主心骨地位的历史形成》。为了备好这门课,她曾先后翻阅了近百万字的文献参考资料,修改了十余稿讲稿和PPT。当她充满信心地登台进行第一次试讲时,却在博讲团前辈们略带失望的眼神中得到了一个不尽如人意的评价——缺乏温度。

温度是什么?如何有温度地宣讲理论?如何在理论传播的过程中传播温度?这成了困扰她良久的灵魂拷问。

受访者/图

在思索和困惑的同时,董树婷接到去陈望道旧居讲解的任务。去年,正逢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将陈望道先生曾居住的三层小楼改造成《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那天,董树婷在讲解时,碰见了一位老校友。后者抚摸着旧居的楼梯扶手对她说:“孩子,你知道吗,这个扶手是旧居改造中没有被拆解和换新的老物件,是望老使用了20余年的东西,上面有他思想的温度。”

思想的温度!这瞬间让董树婷觉得振聋发聩!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般,又重新把已经为上千人讲解过几十次的展馆重新走了一遍。那时候,她才更加明白“望道”背后的深意。

望道望道,原名并非如此,而是通过改换名字昭示自己为国家救亡图存寻找道路的伟大志向。他第一个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全文中译本的翻译,把《宣言》系统地带给了中国人,为当时在黑暗中摸索蜗行的中国人带来一抹光亮。

受访者/图

于是,董树婷在自己的讲解词中写下:“28岁的马克思,29岁的陈望道,30岁的恩格斯,共同为中国注入了思想的温度。”

再后来,为了挖掘更多有温度的素材,董树婷又更深入地了解望老,以及望老一生是如何坚持将对国家的爱、对党的爱与办学治校、教育报国相结合,竭尽全力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

“不仅望老如此,在当年,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年亦如是。”通过校史,董树婷发现,一大批追求真理、坚守理想的先贤故事浮出水面,这越发让她感受到思想的温度,一种根植在每个人血液里的红色基因。

受访者/图

 ═ ═ 青春感知祖国发展 ═ ═ 

这种红色基因给予董树婷这样的博讲人更多实践和行走的动力。越来越多的复旦博讲人开始行走在中国的大地,真切感知祖国发展。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的田博毅是哲学学院2017级博士生。为什么要加入博讲团?田博毅说,身为哲学专业的党员,自己一直很想将所学用于服务老百姓。“当时正值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博士生讲师团正在成立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宣讲团,我毫不犹豫地就报了名。经过8次集体备课,我在2017年12月正式成为一名讲师。”

田博毅主讲的课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内涵》。近两年,他进过学校、社区、部队、企业和田间地头,讲课视频在B站上也有很高的人气。

其实,田博毅说自己第一次站上讲台时,是一个心里特别虚、脑子特别懵的人。“这件事让我认识到了一个道理,即学理论读千遍万遍,不如自己上台讲一遍。”

受访者/图

2018年1月,田博毅和博讲团的小伙伴经过三天两夜,终于来到近零下40℃的黑土地——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的小南河村。当地组工干部说,小南河村曾经是全县有名的“喝酒村”“赌博村”“贫困村”,但他们看到的却是村民干劲十足,村容特色十足的小南河。

他们非常好奇,这片土地究竟发生了什么?驻村第一书记冷菊贞同志是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总指挥。通过细致观察和访谈,“醒酒记”“致富记”的故事清晰呈现。

团里的同学曾问冷书记:不累吗?她说:累,但活着就得干。“我们都依旧清晰记得她说这句话时的神情,面带笑容、字字铿锵。从她小小的身躯里,折射出的是巨大的家国情怀。”

作为一名传播者,田博毅觉得,自己有责任跟更多的人分享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近77.5万驻村干部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在当前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不是一种“形象工程”,而是国家为实现“消除贫困”承诺所作出的制度性创新。

带着如是思考,他开始在自己的课程中加入这些鲜活的案例。在海南和福鼎宣讲时,现场驻村干部听得津津有味,还有不少驻村干部在现场追问故事细节。原计划一个小时的宣讲,被硬生生地拉长到了两个小时。

“博讲团的宣讲不仅仅是一个输出过程,更重要的是,大家与不同类型的人和群体互动对话,从他们身上,了解到一个更加立体的基层社会,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在宣讲中行走,在行走中宣讲,我们不断汲取养分,拓宽学识。”田博毅这样理解。

受访者/图

 ═ ═ 青春奉献伟大时代 ═ ═ 

今年9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8级博士生李强成为博讲团一员正好满一年。为了身体力行地用实际行动响应健康中国战略,他选择加入博讲团,并以平均每2个月新开一门科普课程、每2周进行一场科普宣讲的高频率,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担当。

在今年9月初举行的上海大学生“青春告白祖国”启动仪式暨首场宣讲会上,李强展示过一张图片——那是2019年6月他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A3负压病房诊治一名高传染性患者。

在进隔离病房前,他按照医院安排通知父母。妈妈说:“你不能去,我跟你爸就你一个儿子。万一你被感染了,我们没法活!”李强答应了妈妈,但他还是去了。进入隔离病房前,李强把银行卡和密码交给女朋友说:“如果我被感染了,帮我把钱还给爸妈,给他们养老。”

受访者/图

结局是美好的,病人康复了,李强也没有被感染。回家后,李强给妈妈讲了一个“Dr Lu衬衫”的故事。

2014年是全球埃博拉病毒疫情肆虐的一年。那年,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作为援非医疗队员,前往疫情最严重的塞拉利昂,御疫情于国门之外。出发前,卢老师的爱人在他每件衬衫上都绣了“Dr Lu”字样。非洲瘟疫横行、时有战乱,万一发生意外,“Dr Lu”字样就可以识别身份,带他回到祖国。

凯旋后,卢老师告诉青年学子:“战争打响,军人要筑起一道钢铁长城保家卫国。疫情来袭,我们要为祖国筑起一道壁垒。这是感染科医生的初心,更是使命!”

在李强眼里,不惧疫情、为国行医,那是一种爱国;面对国家战略人民需求,乐于奉献,那是一种爱国;锐意创新、潜心科研,那也是一种爱国。

他一直记得,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老校长汤钊猷院士说过的话:“一个医生如果只会看病,即使看得好,也只能看有限的病人。如果他不仅医术精湛,还能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就能造福无数病人。”

在老校长的言传身教下,李强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累计影响因子近60分,单篇最高引用16次,累计引用108次。研究的创新性获得多位国际同行专家的认可……

“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肩负党、国家和人民的重托,不应该把人生的意义局限在自己舒适的‘小确幸’里。每一个青年人,都不能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袖手旁观。我们应当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在超越自身利益的地方,把自我梦想的实现体现在国家和时代的梦想中,做顺应时代、爱国奋斗、心怀天下的中国人。”李强说。

“今天,我们以接续奋斗告白祖国。”三位青年大学生说,他们只是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的一个缩影。博讲团成立17年来,大家都在用踏踏实实的奋斗,传承着红色基因,在看需求悟变化中,感知祖国的发展,并扎实投身于本职工作,奉献伟大时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除署名外) 上海教委/视频 杨诚/后期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