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雪域高原!上海交大女博士智力援藏,将青春融进祖国山河
2019-09-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上海交通大学/视频 杨诚/后期制作 

“不同时代的青年有着不同的际遇与机缘,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更加应该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选择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不久前,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16级博士生梁晴雪,以学姐的身份站在交大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的讲台上。就在上个月,她刚刚结束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期一年的服务,她想和大家分享如何不断体验和践行交大人的使命和担当,继而用奋斗的青春向祖国告白。

  迈出探索的步伐  

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交汇贯通

“在和交大十年如一日的朝夕相处中,我和周围的同学们一样,始终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交汇贯通融入到大学生活中。”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梁晴雪在交大的十年间,三次以新生的身份听过“书记第一课”,从“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到“思源致远、砥砺前行”,她听到的始终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担当。

也是在日常学习中,她和小伙伴不断加深着对自身、对社会、对世界的认知,并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助力国家的发展进步。在师长们的鼓励下,梁晴雪和小伙伴们开始走出校园,带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淳朴的梦想,将用学术助力国家建设的信念运用到实践中去。

“本硕博期间,学校给予我赴国内15个城市、海外5个国家进行实践交流的机会。”循着改革开放的步履,梁晴雪参与调查过上海自贸区人才培养需求;奔走于复兴之路,探索高铁枢纽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等。其间,让她感触最深的,还是在高原藏区推广装配式建筑。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近年来,西藏逐渐迎来了新一轮工程建设热潮。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生,梁晴雪了解到,西藏海拔高、温度低、生态环境脆弱,工人建设环境异常艰苦,特别是由于水泥在低温情况下无法达到建筑所要求的强度,每年只有四月到十月这半年有限的时间可以施工。

与此同时,西藏绝大部分传统藏民仍然还居住在结构简易、安全系数较低的砖木、砖混住房中,房屋质量存在隐患,抗震系数严重堪忧,对区域内涵盖多条地震带的西藏来说并不是上乘之选。

而一种被称之为“乐高积木”模式的装配式建筑已经在上海日渐增多,这种采用工厂预制构件,通过现场装配、锚固而快速建成的新型建造模式,能够最大化地保证建筑质量、缩短工期、提升效率、保障施工安全、控制人力成本、减少环境影响、降低能耗使用。

那么,是否可以让日喀则摒弃传统的粗放型工程建设模式,大力推广应用这样的绿色建造、装配式工程技术呢?梁晴雪和她的小伙伴们开始迈出探索的步伐。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为西藏留下一笔带不走的财富

2017年暑假,当时是博士研究生一年级的梁晴雪带领交大博士生社会实践团,前往西藏开展高原地区新型建造技术调研与规划研究。

这一西藏社会实践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响应国家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政策要求,将东部发达地区已经较为成熟的装配式建筑模式引入西部高原地区,助力攻关藏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关键技术难点,并提出适应的技术方案和一体化管理方案,从而推动藏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升级。

“雪域栖居 智力援藏——助力高原装配式建筑顶层设计”,便是大家提出的一个理念。“我们基于对日喀则市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全面调研,开发出了一套具有藏区特色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梁晴雪介绍道。

大家都在努力将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科研问题,又把科研应用于实践中去。那段探索的经历让梁晴雪和她小伙伴们收获颇丰,他们因此发表了数篇中英文论文。梁晴雪也第一次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而让这些学子真正开心的,远不止是发表了论文,更重要的是为西藏留下了带不走的财富。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探索出了装配式建筑在高原地区发展的顶层设计模式,完成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规划、配套政策、技术标准规范研究等顶层设计工作。

“我们还为当地行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开展公益培训,提出具有藏区特色的装配式建筑发展体系建议。后来,当看到自己参与起草的《西藏自治区高原装配式建筑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5)正式在今年5月份被研究通过,变成真正可以指导一方土地发展变化的政策依据时,我心里暗暗激动与自豪了好几天。”梁晴雪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梁晴雪所带领的博士生实践团等一批交大学子,以实际行动参与上海对日喀则的对口援建,通过校友全程深度参与社会实践,还与当地建立了长期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期间,实践团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援藏校友们为了西藏的建设发展,不计个人得失,不顾高原艰苦,长期在一线奉献和担当的家国情怀。

  投身服务西部计划  

用自己的奋斗和行动告白祖国

在援藏精神的感召下,梁晴雪决定和同样受到感染的研究生室友一起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继续尽己所能,为当地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用自己的奋斗和行动告白祖国。

其实,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对梁晴雪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从大三开始,她就在校团委志工部担任部长,主持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成为一名志愿者背后的志愿者。那时的她就一直致力于在全校营造志愿服务氛围,引领同学们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据统计,从2001年至今,交大已累计招募百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和千余名暑期支教志愿者,他们青春的足迹踏遍了西部12个省市。

梁晴雪和她的室友,在2018年暑假作为西藏千余名志愿者中的两名博士生,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工作,她同时担任2018年上海市西部计划西藏专项服务队的队长,组织团队24名志愿者开展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

大家一起从火车站出发,坐了50个小时的火车,来到拉萨,从满眼繁华到满目苍凉。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到了西藏,不会因为你还是大学生,或者因为你是志愿者,就会给你更多的特殊照顾,所谓的关爱更多可能就是给你“压担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施培琦/图

梁晴雪被分配到秘书处服务,去年10月份两次因山体滑坡导致的堰塞湖抢险救灾工作让她记忆犹新,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做紧迫感,什么叫分秒必争,什么叫第一时间响应。

“我亲身经历了面对重大险情,政府和自治区领导是如何应对处理这种紧急突发事件的。后来我也了解到,那一次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如果没能及时控制,下游的藏南地区,甚至整个印度和孟加拉国可能面临的都是末日级的毁灭。” 梁晴雪坦言,虽然没有到前线指挥部参与救援,只是在后方做后勤保障工作,但作为在校学生,有机会能参与到全区的抢险救灾工作中来,还是感觉自己为整个救灾出了一点点力。

在西部的一年间,梁晴雪抓住一切机会,深入7地(市)开展调研,足迹遍及边境一线、偏远农牧区,走近藏民族,学习藏文化,与藏族同胞交朋友,扎根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尽可能助力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等工作,在艰苦奋斗中进一步锤炼意志品质。

在她看来,生活可能很艰苦,挑战可能也比较艰巨,但都是人生的财富。“有机会去学习、提升和进步,而且有平台能够去施展自己的一些才华,贡献一点青春和智慧,这就是青春和奋斗的意义。”梁晴雪说,西藏高原缺水艰苦的生活环境,没有阻挡大家实践的步伐;藏族同胞灿烂的笑脸,更坚定了援藏的初心。工作之余,她还和小伙伴一起参加了很多当地的志愿活动,并通过申报课题为西藏的智慧公交规划建言献策。

“每一个服务地都是志愿者的故乡,当你要离开那片故土的时候,真的有很多不舍。”如今返校继续博士四年级学业的梁晴雪充满着斗志和信心,她始终相信,不同时代的青年有着不同的责任和使命,要依托自己的专业特长,紧跟时代发展需求,选择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施展才能,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上海交通大学/视频 杨诚/后期制作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