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秀了!“业余”大学生提前结束暑假回学校,就为了一张“嘴皮子”?
2019-09-1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培琦/图

9月16日晚,一群“业余”的大学生们怀揣着憧憬和忐忑登上了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随着音乐的响起,波浪壮阔的交响乐奏响在大厅的上空。

这是上海海事大学交响乐团、上海海事大学合唱团第一次在东方艺术中心共同举办交响音乐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上海海事大学建校110周年,本次音乐会主题为“谱百十风华 奏时代乐章”。

台前与幕后,一起看看“95后”“00后”如何用交响乐奏出扬帆的号角。

 提前两周回学校  只为练好“嘴皮子” 

早在开学前两周,工商管理专业的长笛部余润蓉早早地便回到了学校。

推开“尘封”了一个暑假的寝室,她放下行李便直奔交响团的琴房。与略显寂静的校园不同,管弦乐团的琴房可以说是热闹非凡:黑管、长笛、萨克斯、小号、长号、圆号等等各色乐器都在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在那里等待她的,是一群熟悉的“战友”和一个艰巨的任务——一个月后在东方艺术大厅演奏交响乐。

起初,在得知要在东艺演出时,余润蓉显得格外兴奋:“那是小时候和爸爸一起来听久石让演奏会的地方。”她绘声绘色地回忆起当时第一次来到东方艺术中心的场景。

一位家在新疆的铜管部成员,为了早日“恢复技术”,成为了乐团最早回来的人。副团长吴梓玮介绍道,由于铜管的发声是靠嘴唇震动吹嘴发声,演奏者要用气流改变嘴唇的震动频率。

“简而言之就是要练嘴皮子。因为铜管这样的大件乐器不好搬运,所以一个暑假没有练,嘴皮子也是要慢慢恢复的。”

为了使团队成员之间更好地磨合与恢复,乐团上午9点便开始了第一轮练习,交响乐的排练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

“除了每天固定时间的联系,每个声部内部也会‘开小灶’。”余润蓉说,“因为大楼是10点关门,所以我们基本上会在那里‘晚自习’到10点。”

上海海事大学交响管乐团由上海市艺教委正式命名,成立于1989年,2015年组建交响乐团,由马骅老师担任乐团指挥,曾成功举办多次新年音乐会。现有黑管、长笛、萨克斯、小号、长号、圆号、大号和打击乐等声部。在本次演奏的60多名成员中,既有刚升大二的学生,也有已经参加工作的学长学姐。为了赶上大部队的节奏,马上要出国的小梁,更是抓紧一切机会参与练习。

 感动与执着并存  舞台有乐团人的情怀 

大学社团总是充满着新旧交替的感动与执着。合唱团里有不少是大三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正式在合唱团演出。“到了大三,会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考虑,出国、考研还是实习,虽然很不想承认,但这次的校外演出,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演出了。”来自交通工程的大三学生敖羽婧颇有些感慨。但很快,这种惆怅被她“自我消化”掉了:“合唱团乘上大巴出发去东艺时,不知道是谁起的头,熟悉的歌词在车上响起,合唱团的成员们不约而同在飞驰的大巴上进行了一次“预演”。”她笑着告诉记者,唱完后,合唱团的成员彼此都有心照不宣的快乐,“大家都是一群喜欢唱歌的人,合唱是一种特别美好的艺术。在唱歌的时候,它能让你感受到你和大家的距离是那么的近。”

敖羽婧表示,如今祖国和学校都将迎来生日,他们也非常乐意用这种形式来为祖国和母校庆生,也为自己的三年合唱团时光做一个完美的小结。

合唱团的吴梓玮对东艺舞台充满了情怀:“这可是郎朗和维也纳交响乐团演奏过的地方,如今我也登上这个舞台,来到这样一个充满情怀的地方唱歌,也算是圆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在现场,有不少学生邀请了父母过来欣赏,在他们眼里,自己的付出和信念同样渴望得到父母的见证。

 原创曲目难度大  大学生乐团感染全场 

当手持指挥棒的青年指挥家马骅登上舞台时,全场为她响起了掌声。本次有四首乐曲都来自于她的原创曲目。

“与专业的乐团相比,大学生乐团虽然在技巧和演奏上有所欠缺,但是他们心中的热情和纯真是不可替代的。”马骅认为,原创歌曲的演奏也为表演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好在乐团里的孩子们都非常刻苦,他们为这台演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看在眼里,觉得十分感动。”

在选取本次的演出目录时,马骅颇费了一番心思。从一开始的英雄主题到蕴含着海洋兴国的期望的《海之神》,再到充满青春校园回忆的《歌舞青春》,到最后奏响老校歌与《歌唱祖国》的期盼与展望,几个相互递进的主题串联起了整台晚会。

医学博士王家昆是《生命赞歌》和《回归家园—致祖国母亲》的词作者。他说,《回归家园——致祖国母亲》的诞生离不开乐团在16年《生命赞歌》带给他的感动。“那时我第一次听见大学生演唱我创作的歌曲,他们的青春与纯粹令我热泪盈眶。于是我将这份感动保留在心里,创作了《回归家园》。”

在最后《歌唱祖国》响起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节拍声。宏伟激扬的主旋律,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有观众颇为感慨地说:“千万个前辈的共同努力创造了今天的成就,他们更是祖国繁荣富强的参与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培琦/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