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了!原来,经典老歌《我爱北京天安门》作者是一对上海姐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传唱数十年的经典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的词曲作者是一对上海姐弟,而且他们也是在创作歌曲近20年后才第一次到北京天安门。“我爱北京天安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图片·实物展”今天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揭幕。一些历史的亲历者向青年报记者讲述了他们的家国故事。
作者几十年后才见到天安门
此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图片·实物展”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北京朝阳区文化馆、上海市收藏协会、文化上海云联合主办。展览共展出从市民中征集而来的150幅与天安门的合影及其背后的故事,300余件实物藏品。
上海的金月苓和金果临堂姐弟此次也拿出了他们的照片和获奖证书参展。他们还一个身份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的词曲作者。两位老人都已经60多岁了,但说到创作歌曲的过程依然十分激动。
弟弟金果临是《我爱北京天安门》歌词作者。他告诉青年报记者,这首歌词创作于1969年11月29日。那一年他13岁,是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学五年级学生。他受英语书上最简单的两句话“I love Beijing, I love Tiananmen”启发有感而发,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一位普通的孩子对祖国对天安门的热爱。而作曲的姐姐金月苓当年时是上海玻璃厂的一名19岁的女工,家对面有一所学校,她经常听到学校里传来孩子们的歌声,就想要写首歌给孩子们传唱。她找到当年刊登了儿歌的小册子,挨个谱了曲,其中有一首就堂弟金果临的《我爱北京天安门》,歌曲1970年9月正式刊登。此后这首歌的歌词四易其稿,三年后才正式定稿,1972年2月发表在《工农兵歌曲》(第一辑)上的歌曲是现在的版本。1972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首歌的词曲,从此,将这首歌向全国推广开来。
不过谁能够想到的是,姐弟俩在写《我爱北京天安门》时都没有去过天安门。金果临告诉青年报记者,他是直到1988年才出差去北京第一次到天安门,当时他以天安门为背景拍了照,将对祖国的爱深深地埋在心里。姐姐金月苓后来也去了北京,她考上中央音乐学院,此后成为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的一名音乐编辑,现在仍然在创作儿歌。
如今这首歌网上到处都可以免费下载,有人建议他们收取版权费,被他们拒绝了,金果临说,这首歌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它属于全国人民、属于时代,感恩祖国,这一辈子为大家做了这么一点事,就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他已经很满足了。
“建国”“国庆”大聚会
此次展览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开幕式上来了一群名字中有“建国”和“国庆”的市民,他们在讲述自己的名字与新中国发展的渊源。
1959年10月1日生的方国庆,与新中国同生日,父母自然而然地给他取名“国庆”。方国庆是一个几十年的老公安,工作中破过无数起各类案件,也参加了无数次的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的保卫工作,“从警后,每个生日都在为祖国执勤。”他骄傲地说。
黄建国的父亲曾是地下党员,父母给他起名“建国”是为了让他铭记美好江山来之不易。小时候,黄建国把建国的“国”字里的“玉”少写一点。“偷工减料,何以建国?”父亲怒斥。被父亲罚跪后,从此认真写字,老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今年31岁的严国庆,算是“国庆”中的年轻一代,复旦硕士毕业的他用知识改变命运,工作中,“国庆”之名让他更受信任,第一次见面也让后来成为他女朋友的女孩一下子就记住了。“名字带给了我幸运”,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继续参与、见证新中国下一个繁荣昌盛的70年。
一些上海收藏家提供的藏品也十分引人关注。退伍海军军人郭乃兴提供了1950年6月1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徽的讨论件——一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正反面图案,另一张是其图案说明,还有一张则是毛主席于当年9月20日颁发的确定国徽的主席令。文字和日期向我们诉说了那段建国历史。1955年9月27日下午五点,在北京怀仁堂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典礼。郭乃兴收集了不少以刘伯承、聂荣臻、徐光达、许世友、陈再道等授衔军官署名的酒会邀请函。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荣耀时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