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他们聆听“世界声音”,如今用八种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2019-09-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文、图、视频 

2008年10月,六名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踏上了飞往大洋彼岸的旅程,他们怀揣着对于异国的好奇和奔赴新闻现场的期待,开始了为期两周的“上外报道团”项目。但所有人都无法想象,这个当时仅有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参加的海外教学实践课程,将成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重大事件多语种全媒体报道团”的雏形,在接下来的11年间不断发展、创新、演变,不仅引领学生“走向世界”,更利用上外学子的多语种优势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

  打开眼界     奔赴全球新闻现场   

上外全球报道团项目开始于一场讨论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与国际型创新人才的对话。2008年,知名媒体人和新闻评论员曹景行在一次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领导的碰面中聊了起来,曹景行认为“这些擅长外语及新闻的学生,将来一定要报道国际事件,不妨趁机先打开他们的眼界。” 于是建议校方增加一些实习课程,加深学生对国际事务的了解。

“最早是说我们作为学外语的,应该走出去,把学生放到一线的、完全没有庇护的、让他们自己去独当一面的新闻事件的现场。”上外全球报道团的指导老师邓惟佳回忆道,报道团最初的定位是“走向世界”,让新闻传播类的学子“实践出真知”,在对全球重大新闻现场的报道中了解对象国。

突发事件的新闻现场最能锻炼新闻学子的综合素养。2008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正好在弗吉尼亚进行演讲活动,这也是报道团的学生第一次和专业记者并肩。2012年,报道团在纽约偶遇突发事件:因为悬吊机械故障,操作平台倾斜至几乎垂直,两名清洗玻璃幕墙的工人被困在市中心大厦的68层外。成员们端起相机冲进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和来自专业媒体机构的职业记者在第一线共同采访报道。

在世界舞台上和国际媒体同台竞争的经历也影响了不少报道团成员的人生轨迹。来自东方语学院的冯诗豪参与了2016年的报道项目,有着文字记者和阿拉伯语出镜记者的双重身份,那是她第一次真枪实弹地参与国际新闻报道,体验了一把“坐在世界舞台的前台观看”的感觉。“曾经很多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事情原来可以变得近在咫尺,原来我们也可以如此近距离地感受舞台中心那些让这个世界掀起风浪的人物和事件。报道团再次让我确认了我自己对新闻,尤其是国际报道的热情。”冯诗豪回忆道,正是当时的勇气让她选择了媒体人的道路,之后在不同的媒体机构实习,专攻中东问题。

  八种语言     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   

11年间,从最初的“赴美大选报道团”到现在的“全球重大事件多语种全媒体报道团”,报道团改变的不只是名字,更是关注的对象。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发展和崛起,上外全球报道团的眼光从“世界”转回“中国”。在“中法五十年:跨世纪的大国友谊”“2018年阿根廷G20峰会”等报道活动中,成员开始寻求如何在全球的传播中讲述更好的“中国故事”。

为了能传递让世界都能听懂的“中国之声”,“报道团的人员结构、语种的类别和报道形式,都有一层一层的发展。”邓惟佳告诉记者,报道团从一开始仅有就读于广播电视专业和新闻专业的成员,慢慢向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等其他传播类学科拓展,如今已在全校的平台上招募来自所有院系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来自不同专业的报道团成员带来了更丰富的语种,“我们在2008年只有中英双语,过了几年我们第一次去法国,开始引入了多语种的概念。”邓惟佳回忆道,当时适逢学校的人才定位开始向“多语种+”国际化人才的角度发展,团队也逐渐纳入不同语言专业的成员。2018年,报道团的新闻呈现已经扩展到涵盖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八个语种。

来自上外卓越学院的熊子卿一直对跨文化交流很感兴趣,他曾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英语公共演讲比赛,取得了总决赛全球七强的成绩。2018年,熊子卿作为出镜记者参与了“阿根廷G20峰会”的报道实践,这次经历也让他更加确信,精通外语能帮助他在世界舞台上用更易于听众理解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用英语学习经济学、新闻学与国际政治的尝试也让我意识到,我可以借助语言素养去学习更多领域的知识。”熊子卿说起他在报道团中得到的锻炼,希望将来能将学到的知识投身外交事业或智库学术研究。

  了解中国     才能讲述中国故事   

报道团在语种上的广度延伸了,但语言只是基础,成员们如何才能更自信地向世界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报道团的行前培训不断推陈出新,既加强成员对中国社会历史、外交关系和国际事务的了解,也格外重视他们的身份认同。

“比如我们的学生能不能很好地用外语去诠释中国梦和中国目前的国情,能不能解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能不能用流利的语言向外国朋友介绍我们悠久的历史和传统。”邓惟佳希望这些年轻人能牢记自己“中国年轻大学生”的身份立场,进入到全球的传播领域中,讲述中国故事、建构中国的国家形象。

2018年,报道团赴阿根廷对G20峰会进行了跟踪报道,除了对阿根廷社会文化进行了广泛接触之外,成员们也着重关注了在阿的华人群体和中阿文化的交流,发表了《经济衰退下的阿根廷华人》《万里之外的中国文化之家》《专访安杰利斯:见证中阿人文交流四十六载》等采访报道。成员们还专程赶往布宜诺斯艾利斯基什内尔文化中心,亲眼见证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台与阿根廷广播电视局联合拍摄的纪录片《魅力中国》和《魅力阿根廷》的发布。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渴望了解中国。熊子卿和冯诗豪都认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是“对自己的祖国有更多的了解”。“简单化、脸谱化的故事无法引起别人的共鸣,只有当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所处的社会有真实和深刻的理解,对于我们的立足点与世界的关系有敏锐的见解,同时又饱含人文关怀,这样的中国故事才是动人的。”冯诗豪说她在“讲述中国故事”前都会再次问自己:我对于中国的了解有足够深刻的洞见吗?为了更有力地传递自己对于祖国的理解,她在和外国同学交流中国议题前经常会阅读更多资料、了解更多信息。

今年,上外报道团的师生已经飞往俄国,围绕“中俄建交70周年”进行实地观察、采访和报道。20名来自不同院系的成员将首次用第一视角短视频的形式,以“我”为主人公观察这70年对于俄罗斯和中国都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记录中国当代大学生在报道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想。“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其实是我们国家的中流砥柱。”邓惟佳说,“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和关注,对自己国家的激情和热爱是最重要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