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畅:让那个“小男孩”找到自己的原点
2019-10-13 生活

《梦魇》

文/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

我在这个世界上绕了一圈,看了许多风景,还是回到了原点。我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走远,只是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内心仍然是一个小男孩。我希望作品里能体现出来的东西更贴近自己,我的画面中试图找到一个比较倾向于自己的感觉。

解构画中空间

从本科到研究生,杨畅一直在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钻研了七年。这让他在油画创作上有了诸多心得和感悟,也收获了一批颇有价值的创作成果。但杨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前往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Fine Art专业学习。在此期间,他学习的艺术类别非常广泛,除了绘画与雕塑之外,还涉及装置艺术、声音艺术、行为艺术等等。这让他对艺术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早期,专注油画创作的杨畅曾痴迷于探索绘画中空间的意义,以及如何令其在绘画中发挥作用。他还通过达达主义、立体主义和结构主义等,重新解读空间的分解和重组方式,创造出全新的视觉语言。杨畅还会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探索来扩展作品,比如把人物形象抽象出来,再用不同的材料重建“空间”。画中的一切都是从孤立的空间和荒诞的梦境中而来:“我将一个空间设置为一种臆想的战场,通过分析场地所具备的特征,利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去满足我的创作,达到一种‘物与我’之间的交流。”

《WONDERLAND》

“我喜欢把空间进行一些拆解,然后再进行重组,这可能跟我喜欢看一些心理学书籍有关。我之前比较喜欢看弗洛伊德的著作,比如《梦的解析》。他认为人的梦境构成是一些无形的东西,不是理性的,它往往是一些非常随机的画面或者一些经历拼凑起来的。”

所以,杨畅尝试反过来思考:如果梦境是一种无序的构成,是不是可以用这种梦境构成的形式来创作一些作品?于是,他开始尝试用这种方式进行创作。杨畅用手机记录下一些自己旅行时的画面,“我画了一些画,我在旅行的时候或者是偶尔看到一些东西,就用手机拍出来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在创作的时候,将这些画面以无序的形式进行重构”。前期,他在作品中经常会用这种方式进行阐述。

心里住着一个小男孩

在英国学习期间,随着接触的艺术形式愈发丰富,杨畅的创作视野也不断被拓宽。他更想尝试一些不同的创作,来了解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杨畅发现,自己的内心仍然是小时候那个爱画画的小男孩,这让他觉得,要把自己内心的东西画出来。

《梦之门》系列

因此,有一段时间杨畅在幼儿园里做义工,主要是教孩子们画画。随着和孩子们的相处,杨畅发现,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孩子和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他们的状态很不一样,一些孩子的眼神里或多或少会流露出孤独的感觉。于是,杨畅创作了《梦之门》系列,将视角投向儿童群体。这一系列,杨畅以画面构成、绘画语言与创作主体所产生的矛盾为切入点,产生无奈、感伤与追思情绪,也试图在记忆、现实、希冀之间形成互通与平衡。画面中的孩童天真无邪、自得其乐,但却被极具沧桑感的斑驳笔痕所包裹;本应是阳光灿烂的主体,却又被笼罩在幽暗的蓝色画面之中……在这种复杂的情境之间,杨畅希望引发观者对自由与束缚、存在与消逝、梦想与现实的思考。

但现在,在杨畅的这些儿童主题的画作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温暖、色彩丰富以及富有正能量的画面。因为他也在不断的创作中慢慢改变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因为我觉得,可能忧郁的情感并不适合大部分的孩童,他们的童年还是会拥有更多快乐的感觉,所以我想用彩色的画面来表达这种感受。”杨畅并不想把哀怨的情绪都集中在画面之中,“但凡你能看得到阴面,它也一定有阳面。与其去批判一些无法改变的东西,不如换一种视角,来画一些大家内心深处所渴望的、积极的内容。而且会让你觉得,这些是你也可以做得到的。”

“我在这个世界上绕了一圈,看了许多风景,还是回到了原点。我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走远,只是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内心仍然是一个小男孩。”杨畅希望能通过作品表达自己,“我觉得,如果很多事情跟我没有太大关联的话,我很难去表达。因为我不能代表别人,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所以,每次我作品的表达或者阐述都是和我自身有很大关联的。”

互联网时代需要思维

杨畅在每个阶段都希望尝试新鲜的创作方式。与之前擅长的纸本创作不同,如今,他更喜欢用iPad进行创作,并把作品发布在社交网络进行分享和交流:“我的想法在不断更新,创作手法也随之更新,所以现在很少再回到纸本上去创作。”

《燥岛》系列

目前,杨畅的作品以孩童与动物为主,充满了童趣。今年,他还首次尝试了漫画形式的创作。他将自己童年的“英雄梦”幻化成了《燥岛》漫画系列作品,关注环境保护问题。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大魔头“燥王”因不满人类破坏自然环境,就想通过释放的蒲公英种子融入水和食物中,让人类吃了之后变成植物。这个阴谋被主人公Rick发现,他踏上了寻找“燥王”的征途,一路上过关斩将,最终保护人类的故事。不过,因为这部漫画作品体量较大,杨畅希望最终能将其集结成书来和大家见面。

除此之外,杨畅目前正在致力于粉笔画风格的插画创作,灵感同样来自内心的小男孩。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出黑板报的经历,很喜欢粉笔画在黑板上的感觉。每天,杨畅都会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当天的粉笔画新作。杨畅会根据每天的所见所闻或者从影视作品中得到的灵感,以及网络热点关注事件等来进行创作。在此类作品中,《梦游男孩》系列最受欢迎,杨畅也希望通过持续的创作,将其打造成属于自己的IP作品。

虽然这类画的画风都比较简单,但杨畅觉得越简单的东西反而越难画:“我在画的时候,有意去切换状态,因为学习绘画这么多年,可能下笔就自然会用技巧。但在画这些画的时候,我刻意控制了技巧的输出,尽量保持小孩子画画那种单纯和执着的感觉。所以,在画面上我都没有把粉笔涂得很满,因为我觉得小孩子们手上的力气不太够,他们画的时候不够均匀,经常会露出黑板的底色。这种自然的质感我觉得可以保留下来,我画的时候也不会大力去涂,以达到一种稚嫩的效果。”

“一些简单的东西能够被推广和流通,它一定是有意义的。”在杨畅看来,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大家对于轻松事物更能接受。互联网时代也需要互联网思维的艺术家,除了艺术家的身份,杨畅觉得,自己也要成为一个运营者:“时代在变化,以前认识艺术家和作品我们只能通过纸质媒体、出版物或线下展览等,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搜索易如反掌,受到大众喜欢的作品才会被关注。”

Qa 生活周刊×杨畅

Q:为什么在学了油画和纯艺术专业后,你现在反而专注于插画创作?

A:其实我自己的绘画风格,包括参加青艺博的作品,都是比较偏向于插画形式的,带有一种叙事性。纯艺术可能更倾向于抽象或是一个意象的目标。而插画更像是在纯艺术后面的一种表达。它可以用画来说明某些东西,人们看到这张画的时候可能会被它的色彩吸引,也可能被构图吸引,或者是它的故事情节性等等,都是有一个可以抓住眼球的东西。

然而,我觉得纯艺术则离大众稍微远一些,因为它更需要你对艺术的理解,需要人文知识背景,可能对一般人在接受上会有门槛。插画可能是更易于和人对话的一种方式。

Q:你运用这些方式是觉得在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还是说你就是喜欢去尝试这种新鲜感觉?

A:社会一直在进步,科技也一直在进步,如果未来人工智能AI绘画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实现的话,也许我就不会用iPad画画,这个工具又会换掉。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这个时代要我们做的,要符合时代的浪潮。

如果逆着时代的浪潮来做的话,没办法走得远。所以,很多时候我在不停地更新自己的时候,我觉得内心会有变化,因为我是慢慢在尝试一些我不会的东西,一步步来,最后能够很好地掌握。这就是进步。我经常喜欢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我并不会放弃这个区域,但我会另外去开拓新的东西。我会把这个东西公开,让大家可以看到,其实我还有一个更新的东西。

《Tangible space》

Q:很多艺术家会追求一种具有个人辨识度的风格,但你一直在更新自己,会不会担心自己的个人风格不够稳定?

A:在不断更新自己的同时,的确会让关注你的人觉得,你的风格是不稳定的。我为什么会一直寻找新的东西呢?因为我不想那么早让自己定性。我希望在某个东西修炼成熟后,再去定性,我才能看到一个比较好的我。

而在前期这个阶段,我希望用来犯错误,我一直都不觉得犯错误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你在犯错的同时也是在找一个对的方向,画画也是一样,这一笔画错了没关系,不要擦掉,你没有错的这一笔,你不会找到对的那一笔。就这样一点点去修正,你就能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方向,那么这个方向才是你值得去坚持的。比如,像《梦游男孩》这个系列,得到了大家的喜欢,我就觉得这是值得去做的,也是我自己喜欢的,那我就可以把它坚持下来,让这个IP慢慢向一个比较成熟的状态发展。

杨畅

1988年生于湖北,2015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Fine Art专业,获硕士学位。作品先后在中国北京、上海、武汉参展并获奖,2015年在英国伦敦举办个人画展,被评选为ART HABENS新锐艺术家,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文/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