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流入博物馆引发社会关注,记者起底赝品“洗白”套路
2019-10-23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人民日报/图

最近几天,有关重庆大学博物馆赝品遍布的消息正在持续发酵。而赝品流入博物馆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青年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博物馆,尤其是一些民营的小型博物馆,事实上已经成为赝品产业链上的一环,有人在通过博物馆来对赝品进行“洗白”。

  ∥  事件  ∥  

赝品堂而皇之进入博物馆

重庆大学博物馆的一些展品照片被网友传到网上,引发哄笑。因为一些展品网友一看就是赝品,其仿冒程度之拙劣,实在让人瞠目结舌。有专家指出,这些展品能够在堂堂博物馆陈列出来,已经到了“荒唐”的程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曾多次关注博物馆里的赝品问题。写过《长安十二时辰》的著名网络作家马伯庸2013年就曾揭露过河北冀宝斋博物馆赝品遍地的情况。这家博物馆里各种年代穿越,造型奇异的藏品,网友直呼“毁三观”。

后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遇到马伯庸时谈及此事,他还说连连摇头,认为那么多赝品被堂而皇之地陈列在博物馆里,实在是不可思议。他还说,也因为这个缘故,他很少再去逛民营博物馆。

文物界资深人士何先生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他在一家民营博物馆里也看到过赝品,他是和朋友一起去参观的,看到博物馆里有一排“唐三彩”。“唐三彩”很珍贵,一些重要博物馆都只有一两件,他们却有一排。而且假得很拙劣,一看就是假的。

赝品问题在像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这样的大型博物馆里基本上不存在的。应该说中国的大部分博物馆都把关严格,而没有赝品问题。能够让赝品这样堂而皇之展出的有一些是小型的民营博物馆,还有一些新建的博物馆。

    背后    

有为赝品进行身份“漂白”之嫌

这些引起轩然大波的博物馆赝品事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赝品仿制的水准都很拙劣,就连没有什么文物鉴定基础的普通观众也能看出是假的。那么这些赝品为什么能够堂而皇之地进入博物馆呢?

对文物古玩界有着20多年观察的资深杂件鉴定家吴伟告诉青年报记者,赝品能进入一些小型博物馆,当然有鉴定专家和博物馆运营者“打眼”的可能,这受制于个人鉴定水准,有的很假的东西硬是没看出来。而且有一些文物的真伪,到现在还是有争议。应该说,这都不是主观故意。但另一种情况就是有意为之。

这里面有一个赝品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之中,为赝品身份“漂白”是一个重要环节。吴伟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透露,过去艺术品拍卖会上盛行的“拍假”就是一种“漂白”的方式。有的人明知是赝品,还要故意送到拍卖行里去拍卖,而有的拍卖行其实对此心知肚明,他们一起忽悠买家,卖出后再利益分成。一些大型的拍卖会都会将拍品印成图录,这个图录会成为之后卖家证明拍品为真的一个依据。所以,塞一点假货到拍卖会上,然后被印入图录,这样即便没有卖出,也等于给赝品来了一次身份“漂白”。

国家对艺术品拍卖加强监管,强调“保真”之后,造假者又盯上博物馆。大部分博物馆他们是盯不上的,但是对于那些自身鉴定水准有限,又管理不严的小型民营博物馆来说,他们就有机可乘了。

    探寻    

赝品入博物馆“漂白”的两个套路

那么,某些博物馆是如何成为赝品产业链中的一环的呢?前面提及那位文物界资深人士何先生告诉青年报,赝品入博物馆“漂白”存在两个套路。

其中一个就是造假者利用博物馆经营者的无知,让自己的赝品能够进入博物馆展出。这种情况占了绝大多数,博物馆也是受骗者。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造假者和博物馆经营者相勾结,合谋导演一场赝品“漂白大戏”,赝品展出后,他们就会向社会宣传这批赝品在博物馆展出过,是“博物馆级”的珍品,这样就可以售出高价(一些民营博物馆的藏品是可以出售的)。

当然,对于一些财大气粗的造假者来说,他们并不高兴绞尽脑汁与博物馆合谋,而是索性自己建一个博物馆。通过成立自己的私人博物馆,来陈列自己的赝品,这些博物馆既是一个赝品橱窗,更是一个“漂白”工具。何先生告诉青年报记者,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套路现在变得多起来了。有的老板建了一个博物馆,其实他自己并不懂艺术,或者说只是懂造假买卖,这个时候博物馆就被人利用了。

吴伟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自建博物馆的老板都是想赝品的买卖。他曾经就遇到过一个煤老板,身价上亿,又很喜欢收藏,可惜不懂艺术,藏品中很多都是赝品。有专家指出了藏品有假,煤老板很不服气,索性自己建了一个博物馆,把自己的那些宝贝都陈列出来,以此给自己制造一个幻象。

    建议    

博物馆准入门槛须提高

对于博物馆赝品的问题,相关法规早已明确。《博物馆条例》指出,明确规定“展品以原件为主,使用复制品、仿制品应当明示”。当然,什么是“原件”,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文物界很多时候都是众说纷纭的。这就给赝品漂白者钻了空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对于一些民营博物馆的赝品问题,国家文物局曾经委托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开展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工作,其中包括藏品真实可靠、有鉴定证明、来源合法等藏品管理指标。但是这样的评估工作并不是每年都会进行,而且采取的是抽样评估的方式,难免会有漏网之鱼。

所以,对于博物馆的监管必须常态化,必须形成机制。而对于博物馆的准入门槛也必须提高。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现在设立博物馆都必须经过文物管理部门的批准,而管理部门也会派出专家对这些申报者的藏品进行抽检。但因为现在民营博物馆很多,对于藏品真伪的鉴定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难免会给人钻了空子。现在看来,这方面就一定要提高准入门槛,加强监管,杜绝赝品博物馆事件的再发生。

这些事件也引起了不少民营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反思。流年美术馆馆长侯笑天表示,一些民营博物馆也应该自爱,应该珍惜“博物馆”之名的神圣,应该加强自我监督意识,严把进口关,把赝品挡在门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人民日报/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