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实验,允许叛逆,更允许失败,海派京戏10年见真功
2019-10-29 文体

《草芥》剧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这个10月,因为两部小剧场京剧的热演,新时代的海派京剧在北京戏曲舞台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旋风。即便是在京剧的大本营北京,海派京剧以其独到的创新和改良,让挑剔的观众和专家眼睛为之一亮。应该说,《草芥》和《小吏之死》代表了海派京剧创新发展的最新实践。

《草芥》剧照

  海派小剧场京剧特点之一  

═ 洋为中用 

上海京剧院的小剧场京剧《草芥》和《小吏之死》此次是应第六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之邀晋京演出的。两部剧10月18日、19日在北京繁星戏剧村第贰剧场的演出引发了空前的轰动。听惯了骨子老戏的北京观众和专家,对新时代海派小剧场京剧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包容性,那种强烈的创意意识印象极为深刻。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景勃看了戏后直言,他没有想到海派小剧场京剧能够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草芥》和《小吏之死》都是改编自外国文学作品。《草芥》的剧本脱胎于欧·亨利短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小吏之死》则是根据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改编而成。

《小吏之死》剧照

应该说,上海京剧有洋为中用的传统,当年改编自莎士比亚名著的京剧《王子复仇记》的世界热演,就说明了上海京剧人在这方面的造诣。不过就像北京观众感触颇深的那样,不少海派小剧场京剧虽取材于外国名著,但最终都进行了中国化改造,使之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在写《草芥》剧本的时候,编剧章楚吟故事背景从美国街头搬到了中国北宋年间。那是一个梁山群雄的时代,他们想探讨的是在一个属于文人词客的时代,手无缚鸡之力、胸无经世之才的“草民们”又当如何自处。《小吏之死》也是如此。编剧龚孝雄把契诃夫的故事搬到了中国明朝,落第秀才余丹心为巡抚修撰家谱有功,被提拔为九品小吏。某日酒席,打喷嚏于巡抚脸上,便整日惴惴不安,终因身心疲惫,倒地猝死。不能不说,对于人性,中西方有相通之处,不过中国也有自身的特点。

不仅是故事的本土化改造,整出戏还弥漫着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气息。从《草芥》音乐中有三弦的评弹元素到《小吏之死》表演中的“苏白”,两出戏的灯光运用和色调美术风格上都体现了温和低调江南风情。从《草芥》中运用拟人的女帔、《小吏》中一人瞬间变脸分饰多角的表现形式也体现了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精益求精海派文化精髓。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钮骠在看了《草芥》和《小吏之死》后表示,海派京剧的“创新守正”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创新是指京剧创作不拘泥于传统,可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但是归结到最后还是“守正”,京剧还是京剧,而且是拒绝了低俗、庸俗和媚俗的京剧。

  海派小剧场京剧特点之二  

═ 亲近民众 

2015年《草芥》在上海首演的时候,地方选在了白领统一天下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黑匣子剧场。这是一个很有深意的选择。一部京剧,不是在戏院里演,而是选在一个充满了青春气息的话剧舞台上首演,这本身就显示了一种姿态:京剧是一个民众的艺术,来源于民众,自然也要回归于民众的,要亲近民众。

《草芥》剧照

这就是海派小剧场京剧的又一个特点:因为其场地小,所演的又是直抵人心的小故事,所以十分亲民,尤其受到青年观众的追捧。制作人张颖洁告诉记者,当初要排小剧场京剧,本子之所以选定《警察和赞美诗》,就是因为这个故事曾入选中学课本,是家喻户晓的。既然大家都知道,那就可能有兴趣来看戏。张颖洁有自己的雄心,除了那些老戏迷之外,她更愿意吸引吸引青年人,吸引白领走进剧场来看戏。事实上演出的结果证明,《草芥》的年轻观众占了相当的比例。

应该说,亲民是海派小剧场京剧的一个基本属性,因其“小”,而格外能够魅力聚焦。《草芥》的编剧章楚吟说:“我选择小剧场来创作是因为小剧场和传统的镜框式舞台相比,它打破了第四堵墙的关系。它常常给我一种大和小、近和远的思考。在一个局限的空间里,需要创作者有更大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通过近距离和观众面对面产生了一种新的观演关系,在这种状态下,我觉得主创反而心中更要有丘壑。这个距离很小,但我要表达的东西很深很远,能够通过这种直接感来发人深思,反而给观众一种很大的震撼力。”

《小吏之死》剧照

此次《草芥》和《小吏之死》在北京的演出,确实吸引了一大批新观众走进剧场来欣赏京剧。他们一些人表示,从来没有想到作为国粹的京剧,也能呈现出话剧一般的亲民性。无论是舞台的大小,还是剧情的设置,还是各种舞美的安排,都极大地拉近了京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德华这次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海派小剧场京剧在古典京剧和现代观众之间搭起了一个桥梁。现代观众在此能够获得他们的审美需求,而古典京剧在此能够找到延续发展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派小剧场京剧,为京剧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十分宝贵的范本。

  海派小剧场京剧特点之三  

═ 不断创新 

在《小吏之死》主创之一,上海京剧院名家严庆谷看来,海派京剧能有现在的面貌,与上海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海纳百川,充满活力,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这使得很多上海京剧的前辈先驱者总是在不断的创新以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口味。所以海派京剧相比其他地方的京剧,更有活力,市场的适应能力更强。“咱们首任院长周信芳大师,他就是海派京剧代表人物之一,还有我祖师郑法祥也是。周大师创作的剧目多达400多出,有了这样的舞台实践和积累,他创造角色自然就游刃有余信手拈来。”

《小吏之死》剧照

应该说,从《小吏之死》的创排到《草芥》的诞生见证了上海京剧院小剧场京剧近十年的发展,也见证了上京小剧场创作力量的传承。十年间,上京创作力量在小剧场这方舞台之上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允许“实验”,允许“叛逆”,更允许“失败”,但获得的远不止这些。正如《草芥》的编剧章楚吟所说“在排练场上我们也曾经为一句唱词,一个剧情突转,争得面红耳赤,但也正是有了这样一次次探讨和争论,才使得作品日益完善丰满起来。”而严庆谷、王珮瑜、金喜全等一批实力派演员的加盟,更使得上京的小剧场舞台上“星光熠熠”。同时通过十年的努力,剧院也逐渐培养起一批热爱传统戏曲又具有思辨精神的小剧场京剧观众。

上海京剧院院长张帆说,上海京剧院长期以来对于小剧场京剧的创作非常重视,秉承“抓大不弃小”的理念,希望通过这一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的平台,在培养青年演员的同时,更能培养起一批继承传统、开创未来的创作人员。“十几年来通过小剧场京剧的舞台,剧院走出了王青这样在全国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戏曲导演,走出严庆谷这样能够集导、演于一身复合型艺术创作人才,也走出了《草芥》的编剧章楚吟、导演张磊等一批初露头角的青年创作力量,希望通过将他们的作品‘送出去’让更多的院团、专家和观众能够了解、关注这批青年戏曲创作者,也希望他们今后能在更广阔的艺术天地中施展自我,培养创作力量,我们一直在路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