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奖全靠兴趣,化学全是自学的内容” 诺奖得主这番话太秀了
2019-10-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博士的真实身份竟然是外科医生?他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年科学家要敢于质疑权威,并且要保持对科研的兴趣。

在谈到中西青年科学家差异的时候,阿龙·切哈诺沃博士既表扬了中国科学家的优点,也提出了建议。“中国的年轻科学家的优点在于十分谦虚并且善于从导师身上学习优点,而西方的青年科学家更敢于挑战权威。当他们无法认同导师的观点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与导师辩论。”他将双手前后交替,表达激烈争执的状态。随后又提出了建议,“拥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更有利于科研的进一步探索。”

阿龙·切哈诺沃博士在采访中反复提及“兴趣”一词。 “虽然我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但其实我是个外科医生。化学其实只是我的兴趣,是我自学的内容。”他顿了顿,补充道:“我甚至都没有化学专业学位。我认为生活处处是化学,观察、研究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也是学化学的方式之一。”他强调,把兴趣和科研结合在一起,可以激发做科研的热情。他表示,正是因为对做研究的兴趣,让他选择读博士继续深造。他坦言,从生物学到化学的跨界有一定的挑战。“但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做研究总会遇到问题,关键是要有做科研的思维。”

事实上,阿龙·切哈诺沃博士能够获得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与兴趣也密不可分。

他先到军队服役了3年,期间成为了一名军医。退役后,他转业到医院成了一名外科医生。几年后,出于对科学研究的热爱,他到了以色列海法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因与两位科学家共同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分享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单来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垃圾处理’的过程。”

当问及人类寿命是否可以不断地延长的时候,阿龙·切哈诺沃博士说:“人类的寿命会延长,但是往往是伴随着很大的代价。” 他补充说,“随着化学和医疗科技的进步,人的寿命得以延长。然而,找到自己的兴趣才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