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进,博青春|排队200米,只为领第一枚徽章记录下志愿服务
2019-10-3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琳琳/文 施剑平/图、视频

下午4点,上海电机学院的志愿者笪道和巫奕婷结束了今天的岗位实训,来到小叶子的家“荣耀高地”区域,询问稍后将进行的首次徽章领取活动。还没问两句,二人往后一看——不知什么时候,他们身后的志愿者越来越多,汇聚而成的长龙简直一眼望不到头。最长的时候,队伍围着小叶子的家绕场半周,长达近200米。

这场徽章领取活动原定于下午5点‬开始兑换。由于大家热情高涨,活动负责人决定临时提前到4:30‬。为了不影响领餐队伍,负责人又把队伍调整成4列,使得队伍长度缩短了不少。事实上,许多志愿者还来不及考虑吃饭:“领不到徽章,我就不吃饭了!”

笪道和巫奕婷就没有这种顾虑。4:30‬,他们向工作人员出示了走路步数、登记好个人信息,接过了第一、二枚徽章,兴高采烈地钉在了工作证吊牌上,再转身去吃了顿香喷喷的饭。

“我们早上8点‬就到场馆里了,比不少小伙伴早了整整3个小时!”这三个小时里,他们跟着带队老师认真熟悉场地,不放过每一个场所。带队老师离开后,他们也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在场馆里走着。“今天一天,我们几乎就没有停下过。当然,能够认路指路是志愿者的基础工作,我们也是在为日后的服务做准备。”因此,两人的步数早就超过了2万步。

徽章领取开始后,队伍仍在不断壮大:不少志愿者刚刚结束工作,便急匆匆地赶往小叶子的家。上海商学院的耿梦莹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是她第一天来到场馆,所以她非常想得到这枚徽章。“我觉得这是对我第一天工作的记录,很有仪式感。”

早上7:30,她和组员就来到场馆,进行“啄木鸟”活动,边查看边认识场馆。光一个上午,她就发现自己已经达到了徽章领取要求的“日行1.5万步”。下午,为了进一步仔细了解场馆,他们提出把小组分成3组,分布在1、2、3楼,再互相交换经验和注意点。“徽章激励了我要更加认真工作,这也逐渐成为了我对志愿服务的要求。”徽章带来正向影响,进而促使服务和奉献意识的加强和内化,这就是激励机制的良性作用。‬

“这些同学,根据现在的数量,你们今天领取不到徽章了,不用排队了!”负责人的提醒并没有起到作用,队尾的志愿者们依然执着地站在队列里。“随着队伍的前进,我越来越忐忑,但期待值也越来越大。”领取到最后两枚徽章的志愿者、来自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胡金雯和蔡逸铭难掩激动,反复欣赏绿色的“奉献”款徽章。稍平静后,她们发现自己从4:45‬开始排队,一直到5:27‬才领到徽章。“我们完全没觉得时间漫长,因为满是兴奋,还有些紧张。”

“今天我们非常团结,关系也更加紧密了。”原来,今天搬运物资的工作,是大家集体出动完成的。“虽然出发点是想多走点路,但我们发现这也能促使我们熟悉场馆路线,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彼此的亲密。”

对于徽章及之后将开展的盲盒发放,志愿者们表示都会积极参与。“惊喜感、获得感、满足感、互动感,这是我们喜欢的活动方式,也会激励我们更好地投入志愿服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琳琳/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