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进,博青春|她的志愿故事,起于汶川,花开上海
2019-11-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今年上海商学院共有141名“小叶子”。其中,就读于文法学院的贺一奇还曾得过“2018年度上海市爱心暑托班突出贡献志愿者”。

贺一奇在不久前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截至目前,她的校内志愿服务时长是484小时,校外参与各项志愿活动预计超过50小时,平均每月志愿服务20小时。

得知进博会招募志愿者,贺一奇积极报名并通过了选拔。她说,自己的志愿故事起于汶川,花开上海。

对“志愿者”第一次有清晰的认知,是贺一奇11岁时。那一年汶川大地震,和家人居住在成都的贺一奇看到,街上有很多车,大人和小孩都睡在拆掉后座的车里或者是帐篷里。

贺一奇的爸爸曾开着一台面包车驶向重灾区,回来时给女儿看了手机里的照片。“爸爸没有告诉过我是去做志愿者,也许他也不清楚,或者也不在乎自己是什么身份。事情发生了,房子倒塌了,城市里的司机们就自发组成了爱心车队,前往支援那一个更需要帮助的城市。”

“众志成城,四川雄起”,那些口号,常常回响于脑海。“当时还小,但就一直记得,在中国,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幸福、很给人力量的事情。不需要什么组织,或者传统,在一个特定的契机推动下,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展现出互助、不求回报的精神面貌。”贺一奇这样理解着志愿者精神。

2012年,贺一奇学会了上网,在姐姐家时,她用电脑搜索起“志愿者”。她找到了一些本地门户网站,很容易就注册成为了志愿者。网络的力量很强大,她尝试创建了一个网络电台,聚集了一部分伙伴做一些公益宣传,关注走失儿童、校园霸凌议题等。

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大爆炸,她邀约了两位网络歌手,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出了一首歌曲,鼓励受灾的人们及时走出困境拥抱生活。同期,她加入一个支教公益组织,为其做长沙的微博媒体运营,整个高中三年,她也在准备着出去支教。看似稚嫩又大胆的尝试,贺一奇一直在持续。

贺一奇将2017年比作自己志愿者经历的“开花结果期”。她羡慕上海的孩子,因为上海有很完整的志愿工作体系,他们很早就能接触到志愿服务,有机会受到优质服务,也有机会服务他人,而这也许就是她选择来上海读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入学上海商学院后,贺一奇加入了学校的志愿者工作部,终于成为了一名志愿工作者。跨国志愿、西部支教,她都曾尝试报名过。

今年,贺一奇终于成为了一名进博会“小叶子”。学业虽重,但对进博会的事,她不敢有丝毫马虎。既是一名学生负责人又是带头人的身份,让贺一奇立誓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小叶子”的奉献精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