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进,博青春|缘起进博,云南“五朵金花”谱写下最美青春之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琳琳/文 施培琦/图 施剑平/视频
序曲 缘起进博
晏美庆和杨云分别生于长于云南瑞丽和西双版纳。从地图上看,这两地就是中国与缅甸、与老挝的边境处。从小到大,她们对邻国的了解,使得在日后进一步学习相关语言和文化成为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2015年5月,就读高二的叶若瑜已经决定把“柬埔寨语”作为自己高考的第一志愿。她发现中柬两国情谊笃厚,因此学习柬埔寨语能够有许多交流机会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云南学生学习小语种、尤其是东南亚小语种非常普遍,郑净和王婧也同样如此。随着泰国旅游的兴起,她们也喜欢上了这个热情美丽的国家。
2015年和2016年的金秋,五位女孩正式、专业、系统地开启了小语种的学习之路。她们都非常刻苦努力,担任过南亚博览会、“边交会”“七彩云南·一带一路”昆明国际网球邀请赛、东盟企业论坛、大使馆或旅游局举办的多项活动中的翻译人员或志愿者。或许,五人曾经在活动中见过面,缘分早已注定。
2018年11月5日—10日,首届进博会在上海召开,吸引了全球目光。远在云南的“五朵金花”也密切关注着这一盛会。其中,王婧应该算是印象最为深刻的——进博会结束后,老师把相关报道和文件作为翻译作业布置给大家,这样的练习持续到了期末,甚至在期末考试中也出现了相关考题。而这更让王婧心怀憧憬:如果可以来进博会现场做翻译、做志愿者,那该多好啊!
来自云南的志愿者王婧。
启幕 奋战进博
2019年9月,郑净和王婧来到云南民族大学读研一,另三位女孩则在该大学读大四。
9月下旬,泰语专业的教研主任请王婧向研究生群转发一条消息:第二届进博会首次向云南招募小语种志愿者,请各位同学积极参与、尽快报名。实现梦想的机会,近在眼前!怀着激动的心情,王婧上一秒按下了转发键,下一秒就开始准备报名材料。
同样,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语专业的志愿者选拔也正在进行中。五位女孩都报名了,因为专业成绩在年级中名列前茅,大家都通过了专业内的初步筛选。很快,学校就组织了首轮面试。在翻译报道和文件的基础上,王婧又系统地了解了进博会的知识和政策,以及上海的发展现状。面试中,她被问到有关紧急救护的问题,发现这部分内容自己较为薄弱,于是她又查阅相关问题的处理方式,等待着第二轮,也就是最后一轮面试。
这样的等待无疑是漫长的,是难熬的。报名时,五位姑娘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家人,因此这件事成为了五个家庭的期待。10月中旬,爸爸妈妈们就常常来问选拔结果。他们盼望着,孩子能够参与到这场原本只在电视中出现的、意义非凡的进博会。
那轮面试的前一晚,叶若瑜睡得不太好。一方面,这如此难得的机会,很有可能成为人生履历中的光辉一笔,她激动不已;另一方面,她担心自己的准备还不够充分,便一次次翻看自己整理的首届进博会资料,考虑到志愿者服务将面对的人群来自世界各地,她觉得使用英语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她也反复练习英语。夜很深,她必须睡了,但她还在脑海中不断模拟面试场景,就连当晚的梦境中都是如此。
五位来自云南的志愿者,叶若瑜(左一)、晏美庆(左二)、王婧(中)、郑净(右二)、杨云(右一)。
高潮 出征进博
好消息传来!五个女孩得知自己通过选拔,成为了云南志愿者。难以言说的开心和激动之余,她们抓紧时间各自做着最后的准备。晏美庆再次复习了以往自己做志愿者和翻译人员经常用到的、以及和“进口”有关的缅甸语词汇,还有上海的相关资料。郑净则规划着要去上海看些什么: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环保措施……叶若瑜对汽车感兴趣,王婧则对5G技术很好奇。杨云牢记妈妈的叮嘱:多看看大家怎么做事,同时形成自己的思考。
10月29日,五个女孩终于见面了。因为进博会,她们的人生轨迹有了交集,而且日益紧密。由于都没有来过上海,大家一路非常兴奋,畅想着上海和进博会的模样。当晚抵达上海后,大家很早就休息了,想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第二天的筹备中。
10月30日,怀着激动的心情,五个女孩早早出发。第一次见到进博会场馆国家会展中心,“磅礴”“壮观”“恢弘”等词语在脑海中浮现,大家深受震撼。这一天,她们都在熟悉场地,走了一圈又一圈,却完全不觉得累。
10月31日,她们同样一早来到场馆,了解场馆内的各个展馆和细节。同样“暴走”一天,同样能量满满。杨云颇有感触地说:“我们遇到的每个人、比如搭建工人、打菜阿姨、保洁人员等都投入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所以,我们也不能懈怠,更要全力备战进博会。”
尽管当时她们才来上海两天,却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和关爱。“上午,做饭阿姨特别为我们做了米线,还准备了辣酱,实在太感动、太贴心了。”此外,带队老师也安排她们与上海本地志愿者搭档提供服务,以消除她们的担心。“有需求尽管提”成为了她们这几天听到的最多的话。生疏感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团组织相关领导和成员的关心和照顾。
“据我了解,像我们这样代表云南省派出的志愿者来到另一个省市做志愿者,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很幸运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走进上海、参与进博、增长见识。我们也知道,上海一直在帮助云南更好发展,关系非常紧密。我们也很荣幸,这次能够用自己所长来服务进博会,为上海做出绵薄贡献。”王婧的一番话,道出了所有女孩的心声。
志愿者们在接受培训。
共鸣 服务进博
11月1日,五个云南东南亚小语种志愿者和长三角志愿者一起接受了为期一整天的专题培训,对志愿服务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志愿服务意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让女孩们印象尤其深刻的是“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叶若瑜表示,这不仅能帮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分类垃圾,也可以随时应用到志愿服务行动中,帮助其他城市以及外国友人们。郑净补充说,由于昆明还没有实施垃圾分类,上海一行之后,她还能够把垃圾分类知识带回分享给同学朋友们。“相信日后垃圾分类实施以后,我们也能从容不迫。”
培训结束,五个女孩边讨论边走出教室。“到时人流量一定会很大,我们要做到果断、迅速、明确地回答问题”;“遇到意外情况,大家记得先汇报啊”;“我们听不懂上海方言怎么办?这两天快去和上海志愿者讨教、突击学习一下”;“其实很多外国友人应该还是用英语提问吧,我们晚上可以一起练练英语”……郑净严肃、庄重地表示:“能够担任进博会志愿者,可不是普通志愿者,这带给我们无上的光荣感和归属感。”
说话间,有个女孩的手机响起,原来是家人发来自己看到的进博会报道。“这段时间,我们俨然是‘进博会小代言人’。亲朋好友一看到相关信息,就发给我们。”“但你不能拍照,还要注意安全保密哦!”“我知道,放心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琳琳/文 施培琦/图 施剑平/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