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魅丽》惊艳上海滩,更令人惊奇的是上交音乐厅也能演歌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众所周知,从专业的角度说,演奏交响乐的音乐厅,和演奏歌剧的歌剧厅,要求完全不同。而作为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的亨德尔歌剧《赛魅丽》,却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唱响了,这个以交响乐声场条件闻名的舞台,罕见地出现了一个“明代祠堂”的复杂舞美!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到现场进行了一番打探。
亨德尔的《塞魅丽》名气不小,它是最早一批被复兴的巴洛克歌剧。这次上海交响乐团呈现的是当代艺术家张洹指导制作的版本,此版本将故事空间设在一座明代祠堂里,服装设计上也充满中国元素,像鲜艳的红绿大花,实现了东西文化在人性、精神层面一次惊世骇俗的嫁接,呈现了极强的视觉和戏剧冲突,展示人类戏剧般的生命的绚丽与沧桑。
这个版本2009年在比利时首演,当时一座450年前的明代祠堂,包括一梁一柱,均被运到欧洲,让“祠堂”成为《塞魅丽》的一大关键词。但是,想让这样的舞台在上交音乐厅呈现,却让人听来有点匪夷所思。
上交音乐厅是葡萄园式的环绕音乐厅,相较镜框式舞台,在舞台搭建上所受局限颇多。比如,它的舞台一般就是放放乐器、站站人,承重有限,但是,《塞魅丽》的“原装”祠堂一个石墩即达两吨的重量,成为上交舞台不可承受之重。
怎么办?舞台技术人员几经现场测量,最终量身定制出适合的尺寸和重量,并力图让此版本成为非歌剧院场所也能上演的通行版本。
进景时,舞台搭建团队不能使用货梯,只能通过非常规动线,腾转挪移。光是卸车,就花了整整5个小时。
歌剧厅一般是高台,而音乐厅则不同,因此,舞台设计上还需考虑音乐厅内的观众视野。为让各区域的观众都能看到演员的表演,此次舞台设计团队提前半年制作音乐厅和祠堂模型,反复进行多角度观剧试验,最终制定了搭建三级高90公分的台阶,抬升整座祠堂的方案,在不破坏美感的同时,也保证了所有观众的视野和观看时的舒适。
解决了舞美和视线问题,歌剧的乐池放哪儿呢?一般歌剧院的舞台下面,都有乐池,可以承载乐队,但音乐厅可没有“暗箱操作”的空间。各方几经讨论,最终选择在舞台下的观众区辟出一个临时“乐池”,并将第一排的座椅封起来;歌剧所需的合唱团,则站在了观众区——一切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却也颇为有趣。
有了这些保障,上交音乐厅里也正儿八经地演起了歌剧。当然,硬件上的奇怪不足为怪,作为一支职业交响乐团,上交又为何频频排演歌剧?甚至,明年上交还将与法国喜歌剧院合作全新版本的《卡门》!
对此,音乐总监余隆说:“要成为一支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不仅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也要有驾驭不同时期、不同体裁音乐作品的能力。交响乐、室内乐、芭蕾音乐、歌剧,一个全能乐团必须全方位地发展。近年来,上交在歌剧领域逐步发力,注重歌剧的培养和训练,多部音乐会版、半舞台版歌剧相继排演。而一批像《伊莱克特拉》《莎乐美》这样的经典作品,也都是通过上交完成了首演,让乐队得到了不小的磨练,受益匪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