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走出去”新模式:中国人写西方故事给外国人看
2019-11-11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近年来,作家们一直在为中国文学“走出去”而努力。然而,就目前现实而言,外国人对中国文学的了解还不是特别多,即便是主动翻译出去,外国读者的接受度仍有待提高。然而最近的一些成功实现版权输出的作品却让人看到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另一种可能性。

中国人写西方故事给外国人看

几天前传来著名女作家陈丹燕的旅行游记《驰想日》英文版明年将出版的消息。这本书从开始翻译到出版,爱尔兰科克市政府和爱尔兰驻上海总领事馆都全程参与,所以人们对这本书在国外的销售前景十分看好。

这一切都是因为陈丹燕的这本书写的本来就是爱尔兰科克市的故事。爱尔兰是萧伯纳、乔伊斯、王尔德、叶芝等多位文学巨匠诞生的国家。科克是爱尔兰的第二大城市,同时是上海的友好城市。科克也是一个诗人小说家和艺术家辈出的地方,科克市在2005年曾被命名为“欧洲文化之都”。

《驰想日》是陈丹燕四次爱尔兰之行的记录。她跟随世界名著《尤利西斯》故事线以及作家乔伊斯的创作经历,一路走,一路读书,一路访问之后写下了这些读书笔记。对于这本中国著名作家写的关于爱尔兰文学的书,爱尔兰方面从很久之前就已经注意到了,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陈丹燕《驰想日》几年前先出了中文版,后来在科克市的努力下,启动了英文版的项目。记者了解到,《驰想日》的英文版由乔伊斯成长之地科克的市立图书馆出版,译者是爱丁堡大学翻译教授狄星(Esther Tyldesley)。

从来没有一本中国作家的作品在科克市引起那么大的反响。科克市市长约翰·希汉说:“明年,英文版《驰想日》将在科克出版,这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将不断通过文学和写作的强大力量,使两个城市的文化和人民永远融合在一起。”

中国人写的西方故事也要有中国思考

陈丹燕作品这次成功地“走出去”,其模式被业内称为“中国人写西方故事给外国人看”,这就与过去中国文学“走出去”很不一样了。过去的“走出去”大多是把中国作家写的中国故事直接翻译成外语对外版权输出。莫言、余华和麦家这些一线作家的作品大多是以这样的模式输出的。这种模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莫言就是因此被西方读者熟知,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这种模式有一个问题就是隔膜感——想了解中国的西方读者会很关注这些中国作品,但不是太感兴趣的读者就未必会去读。毕竟,这些故事和他们的生活很遥远。

而现在中国人写西方故事给外国人看,就可以解决这种隔膜感。记者注意到,如果说陈丹燕《驰想日》的版权输出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现在有中国出版社做书的时候就是有意地想往西方读者的口味靠。

比如浙江少儿出版社最近就推出了一系列的本土原创绘本。这些绘本的独特之处就是实现了中英版本同步出版,包括绘本《我爱你》《阿诗有块大花布》《快乐的小松鼠》,儿童文学作品《水妖喀喀莎》等。其中《水妖喀喀莎》在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上市,进入主流销售渠道,《快乐的小松鼠》英语版在英国上市不久,销售就破万册。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注意到,因为在创作策划时就准备将这些作品输出国外,所以无论是真善美的价值观,还是绘本语言都注重了全球化,注重寻找全世界孩子的那些共同的话题。

当然,中国人写西方故事给外国人看并不代表完全迎合而失去个性。即便写西方故事也应该融入中国思考。比如陈丹燕的《驰想日》不光记录了都柏林的布鲁姆日纪念,也追寻了《尤利西斯》在九十年代中国的故事,意识流在中国文学中的深远影响,以及世界文学心意相连的具体体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