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医生|一料膏方出炉,经历7道严格工序,背后浓缩的是药师们的匠心和才智
2019-11-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杨羡之 马鈜/策划

这间300平米的封闭式房间内,生着火的100个紫铜锅“滋滋”作响,屋内气温高达40℃以上,而他们在这里一待就是一整天。配方、浸药、提取、浓缩、收膏、分装、晾膏……7道工序严格而费时,需要两天左右的时间,最终出炉的是一人一方、原汁原味的膏方。  

冬季养生,膏方是不变的“主角”。一味好的成品膏方,凝聚了开方医师的心血和智慧,然而背后则浓缩了药师们的匠心和才智。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这个上海唯一具备膏方独立制作加工能力的中医医院,坚守这一岗位40年的老药师陈伟明和他的团队一起,坚守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手艺。  

或许,这一料料汇聚药材和手艺精华的膏方将如约送到定制者手中,当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打开密封陶罐,一缕醇厚的药香袅袅散开,那一刻是对辛劳最好的慰藉,对于药师们而言也是最享受的时候。          

  开工阶段  

  标配“三件套”:大灶头、紫铜锅、药杵  

上周三上午,秋季的申城有些阴冷,但是岳阳医院膏方制作室却热火朝天,100台炉子“滋滋”作响,一身烟火气的陈伟明正忙乎着。只见他解开一口口大麻袋,把小山似的药材轻轻投入大瓦罐,注入清水、没顶。   

紫铜锅汩汩冒着热泡,木杵左右开弓拍打着旋律,细筛子上下翻腾,一注琼浆如瀑布般奔腾倾泄。像这样手作一副膏方,陈伟明要花上整整一天半到两天的时间。    

当膏方这种传统的养生方式在商业化潮流的裹挟中,渐渐被加入到大工业流水线行列,然而岳阳医院的药师们却不愿放下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手艺。今年立冬当天,岳阳医院的100台紫铜锅再次开炉。这意味着,陈伟明和他的团队将需要在这里呆上足足两个半月的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将一直持续到冬至过后。   

“一料好的膏方除了和药材有关,和煎煮也有着很大关系。丸丹散膏,都要用铜锅煎。”陈伟明说,古医书上就是这样记载的,有些高档药材甚至要求用金锅来熬。膏方制作室里,陈伟明正在用竹搅片翻着紫铜锅里的药材。       

陈伟明从当学徒工起,医院就坚守传统工艺,用紫铜锅煎煮。“从前我的师傅是绝对不允许用钢锅煎药的,我说不出手工到底好在哪里,但老中医的味道就是要慢慢熬,膏方吃的就是这一份讲究。”陈伟明说,外面市场上的不少膏方都是流水线上操作,电脑控温,一体成膏,效率是高了,但老中医的传统也慢慢流失了。  

  提取阶段  

  煎煮提取“二汁”,这样才对得起定制者的钱  

中医有句说法,“宁开十剂药,不开一膏方。”膏方处方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关键是量身定制,通过辨证、辨病、辨体来开方,讲究“一人一方一锅”。   

膏方制作分为七个步骤:配方、浸药、提取、浓缩、收膏、分装、晾膏,这七个步骤需要一天半到两天时间,最终出炉的是一人一方、原汁原味的膏方。浸泡保证6个小时,煎煮3个小时……每一个步骤都对药师有严格的规范,处方跟着药材走,确保质量安全。   

上午11点左右,一料膏方的“头汁”煮好了。大火煎到2个小时的节点上,陈伟明撩走了锅里的上清液,再加水,又一个小时后,铜锅下了炉,架上了压榨机。老陈说,取出药汁后,再继续煎煮提取“二汁”,压出药渣后,药汁并入药液,放置在容器中沉淀。为什么要压渣?老陈娓娓道来,“很多有效成分都含在药渣里,只有榨得干干净净,才对得起定制者花的钱。”      

新鲜出炉的药汁经过一整夜的沉淀,等到第二天陈伟明来上班时,已经“汤是汤、渣是渣”了。“吃膏方的目的是把人的元气储藏一整个冬天,整个过程必须要弄干净。”陈伟明说。  

  收膏阶段  

  阿胶等彻底融入汤水后,锅底可以做到一滴不沾  

到了收膏阶段,陈伟明更是一刻不敢离身。    

收膏前,陈伟明会按照处方,依次兑入阿胶、鳖甲胶等胶类、黄酒和糖类,还有各种珍贵的细料,如虫草、枫斗等。考虑到细料昂贵,若过早加入,有效成分会被药渣吸收,所以要在收膏即将结束前再加。   

“眼睛要看着,泡沫上来了马上撇掉,一般撇三趟。”等汁液沸腾,一浪接一浪地在铜锅里上下翻滚开来,阿胶入锅,就要开始搅拌,这时候手里的药杵不能停,轻重缓急速度要掌握到刚刚好。“咕咚咕咚”的热气氤氲中,陈伟明搅膏的动作快速而均匀。   

文火熬制中,黑色膏体逐渐变稠,用竹板挑起膏体检查,能滴下成片,也就是“挂旗”,才算收膏完成。  

“收膏过程中,阿胶等彻底融入汤水里,锅底可以做到一滴不沾。”陈伟明告诉记者,以前师傅考察他功夫到不到家,就会抽查锅底,但凡有一点沾底就说明他偷懒了。   

随后经过分装和晾膏,就算大功告成了,一料料膏方将会陆续送到定制者的手中。   

  手工制作膏方,要对得起患者,对得起良心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来到岳阳医院,一晃眼陈伟明已经在这个膏方制作室待了近40年。如今在这个膏方制作室,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陈厂长”。    

这些年,膏方越来越受市民热捧,岳阳医院每年要制作2万多料膏方。开炉后,这间膏方制作室将成为医院整个冬天最忙碌的地方之一。高峰期间,里屋的20口备用锅也得用上。为了在冬至之前,将一料料汇聚药材和手艺精华的膏方如约送到定制者手中。 陈伟明带着其他8名药师以及20多位药工,开始了两班倒的工作节奏。包括陈伟明在内的8名药师,全部都是男药师。“搬几十斤的紫铜锅,长时间的站立,女药师一般坚持不了这样的强度节奏,”陈伟明告诉记者。     

“有不少人觉得,制作膏方和煎治中药相仿,没太多技术含量,”陈伟明说,时间长了,练的是流程和手势,考验的却是人心。对于每一位药师而言:只有心里真正装得下病人,才会把心思扎进锅里。     

“重视每一个细节”,这是陈伟明从师傅那里吃透的道理之一。譬如在收膏杀青的时候,一般人认为差不多了可以装罐打包了,可是他却始终牢记师傅的关照———收工前要“看天”———如果这个冬季是“寒冬”,膏体就要收的薄一点,太厚吃的时候结在一起舀不动;假如是暖冬,膏体要厚,不然水份多了容易发霉。   

“除了医技,更重要的是医德。”在膏方制作室,100台炉子同时开火后,温度可以达到40℃以上,而技师们在这里一待就要超过8小时。每位药师都会随身配一瓶藿香正气丸,实在闷热的时候会出去小转一下,然后立即返回制作室。” “手工制作膏方,要对得起患者,对得起良心。” 私下聊天时,药师们常常这么说。  

  一声“谢谢”是对辛劳最好的慰藉  

一料好的膏方,开方医师的水平常常令人赞叹,但是这些“幕后英雄”——药师们却很少有人问津。或许当冬至到来的那天,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打开密封陶罐,一缕醇厚的药香袅袅散开,那一刻是对辛劳最好的慰藉。  

“因为膏方,我们也结缘很多好朋友。”在陈伟明的本子,密密麻麻记录着好多市民的名字。他们中很多都是膏方的重视粉丝,有人已经吃了十多年。“很多年前,有一位姓韩的老太太因为好奇膏方的制作流程,跑来膏方制作室观看,就这么和我们认识了。后来每一年来医院开膏方,都会来制作室和我们打招呼,并会和我们说‘谢谢’。在他们身上,我们也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信任。”  

如今,中医药作为我国医疗卫生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以及养生保健等各个领域发挥了很大作用。岳阳医院院长周嘉说,历经了几代中医人薪火相传,“岳阳膏方”形成了特有的中医特色品牌,已经成为响当当的中医养生的一张品牌,更是海派文化的上海的一张靓丽名片,这背后浓缩了无数位像陈伟明这样药师的匠心和才智。   

对膏方制作室的药师而言,守住这一份传统是最好的传承,煎膏,煎的也是一种情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杨羡之 马鈜/策划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