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游来一条柔体仿生鱿鱼,荣获“挑战杯”一等奖
2019-11-1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一条来自临港新片区的柔体仿生鱿鱼,吸引了第十六届“挑战杯”评委专家的视线,最后荣获一等奖。因此,记者前往这条仿生鱿鱼的家乡--上海海洋大学一探究竟。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个科研项目团队中的学生全部都是“95后”。在采访中,他们既分享了不少奇特有趣之事,也表达了“挑战杯”对青年人培养家国情怀潜移默化的作用。

 奇事一   凌晨两点的笑声 

一天5、6个小时的睡眠,对于参赛团队成员们早已习以为常。“备赛的三天一共只睡了4个小时。”团队成员告诉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凌晨两点,王天成同学突然大笑不止,惊吓到了在旁一起做科研的同学。一问才知道,这是他在高压环境下,舒缓情绪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我完全不敢在床上睡觉,床上、地上放满了实验材料,生怕被钉子扎到。”王天成同学告诉记者。

做科研的人没有假期,暑假期间团队成员都没有回家,全部都留校做实验。他们在实验室常常错过饭点,等到忙完手里的活,才发现已经凌晨一两点。即使在春节的时候,团队同学们也在思考着最优方案。“小年夜的时候,也在和指导老师孔祥洪讨论仿生鱿鱼的实验和论文。”工程学院的黄小双同学告诉记者,即使在和家人过春节旅游的时候,他也不敢松懈,在宾馆里带着电脑和指导老师商量更好的方案。 

去年12月,团队里的成员们顶着寒风,进行仿生鱿鱼的下水测试。专注于实验的同学们常常弄湿了鞋子,但他们顾不了这些。一旦测试出现问题,就顶着寒风,在岸边修改方案。“做科研实验的时候,不分男生女生,都是兄弟。” 王天成同学笑着说道。

 奇事二  让电商客服垫付材料费 

做科研不仅会遇到技术上的问题,还会有材料经费的现实问题。面对临时需要的实验材料,团队同学们来不及向学校申请经费,就用自己的生活费,众筹到上千的经费。

“为了省钱,我们六位同学去烧烤店一根烤串都没舍得点,只点了炒饭。”张英同学向记者回忆道。聊起这段回忆,团队同学们都忍俊不禁,笑开了怀。接着在采访中,王天成同学向记者爆了个有趣的料。“最夸张的一次,我们说动了电商客服,让客服垫付了亚克力材料费。”为了能够得到更优惠的材料,他们会跟材料供应商讨价还价,并在网络上寻找优惠券。

要想做好仿生鱿鱼,骗到海里的鱼,仅仅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在池塘里下水测试可不行,还需要观察真正的鱼类。在老师的提议下,团队同学们几番自掏腰包,去临港地区的海洋公园,观察鱼类行为,并且联系工作人员,进行机器鱼的试水测试。

在海洋大学参赛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肉鳍波动推进、触手摆动推进及头部喷射推进三种方式实现前进、转弯、上浮、下潜和急停等动作,利用仿生鱿鱼搭载传感器、水下照明灯和摄像头进行水下探测,同时设置移动投饵和集鱼灯实现鱼群诱集,从而体现良好的环境共融性。

“挑战杯”的意义不仅在于科技的创新,更是家国情怀的培养,在参赛同学心里埋下一颗成为国之重器的种子。通过一步步地探索和实验中,海洋大学参赛的同学们从对科技的热爱与好奇心,感受到科技对于国家的意义。张英同学表示,做科研的时候,内心油然而深一种责任感,一旦做了就要尽力把实验做好。屈曼祺同学对这次参赛感触颇深,“参加‘挑战杯’的赛事让我感受到这不仅仅是课外项目,也能成为一份事业,对社会带来贡献。”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