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中国童书最受世界青睐?
2019-11-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上海国际童书展除了图书销售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版权交易。很多中国本土原创童书通过这个平台走向世界。近年出版“走出去”一直是热门话题,而在中国图书版权输出中,原创童书又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本土童书最容易获得外国读者的青睐?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就此展开探访。

 > 口味之一 <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今年上海国际童书展的300多场活动中,版权输出签约的活动占了相当一部分。从这些成功“走出去”的童书中可以看出外国读者的一些口味。此次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在童书展现场首发《我是花木兰》绘本的中英文双语版,就将在英语世界铺开,实现“走出去”。

《我是花木兰》的文字作者是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在故事的设计上,秦文君颇费了一番心思。故事以一个现代小女孩的梦境开始,引出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古老故事,最终又在小女孩充满向往和自豪的回味中结束。

其实《我是花木兰》推出之初就受到全世界关注,在国际上获奖无数。这正印证了那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花木兰的故事是典型的中国故事,但在西方世界却很有口碑,曾屡次被改编成影视剧。很明显,《我是花木兰》在国际上的走俏与其鲜明的民族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然,对于童书而言,并不是将带有民族性的故事拿出来就可以的,而是需要进行转换。《我是花木兰》就请了华裔美国绘本作家郁蓉来绘制插画。郁蓉是英国画家艺术学院的硕士,她对中国的民族性很了解,但也熟知西方绘画的特点。

 > 口味之二 < 

找出全世界儿童的共性

但是显然,中国在世界上有名的民族形象是有限的,花木兰是一位,还有就是熊猫,在东方国家中《三国》故事也很有名。因此,中国本土原创童书要想“走出去”,还需要找一些另外的办法。

此次青岛出版社在上海国际童书展现场宣布了《成长不烦恼》系列童书成功实现版权。《成长不烦恼》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商晓娜写的儿童情商培养书系。全系列拟出版12种,目前已出版6种。书系围绕一堆双胞胎兄弟的生活展开,直面孩子在成长关键期普遍遇到的各种烦恼。这书的中文版一上市就引起了沙特萨比阿集团旗下阿拉伯文学中心出版社的关注,这家沙特排名第一的出版社已经购买了《成长不烦恼》的阿拉伯语版权,这意味着阿拉伯地区的小读者将很快读到这本书。

在分析《成长不烦恼》“走出去”的经验时,青岛出版社相关人士认为,想实现版权输出的原创童书还是应该体现世界儿童的共性。虽然《成长不烦恼》写的是中国孩子的故事,但是其中关于成长的烦恼,很多也是全世界儿童所共有的。出版社期待图书能够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破解童年的秘密,共享成长的快乐。

 > 口味之三 < 

“反哺”之作滋味甚好

有一些“走出去”的童书走了一条很奇特的道路——本土化改造。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的《百变马丁》系列童书在中国已经销售了数千万册,而这个系列童书也是国际上的爆款,已成功输出到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

不过记者了解到,《百变马丁》并不是完全的本土童书。2004年,一家中国动画公司从法国买下了《百变马丁》的版权,原作者也是法国人克劳德·普罗黛,但中国并没有简单地引进出版,而是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先是制作了动画片,后来就是图书。

本土化改造显然是成功的,马丁不再是一个法国小孩,而变成了中国孩子,推出的也是诸如《百变马丁漫画史记故事》这样的书。虽然说的是中国古代,但毕竟带有西方文化的基因,所以中国孩子感到很新奇,而西方孩子也感到很亲切。这也就不难解释像《百变马丁》这样的中国“反哺”之作能那么中外通吃的原因了。

其实现在童书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植物大战僵尸”系列漫画,行销东南亚,其中,马来西亚联营出版公司已购买引进将近300个品种,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地区的总发行量超过200万册,2018年总销量75万册,单册销量超过1万册的图书品种共计26种。而其实“植物大战僵尸”最初也是美国推出的一款游戏,中国出版社买入版权,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再实现了版权输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