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短篇对写作是最好的训练,天赋和勤奋缺一不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在著名儿童文学周锐的“周锐幽默大师获奖精品童话系列”的读者见面会上,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见到了曹文轩。这位中国迄今唯一的安徒生奖获得者、儿童文学家,近年除了创作之外,更多的是观察整个中国的童书界,并对童书的现状和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童书作者要有天赋更要勤奋
曹文轩和周锐相识于45年前的苏北,当时周锐是下放知识青年,而曹文轩是当地的农村青年。虽然出身不同,但是他们都走上了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并且都成为了中国当下最著名的童书作家。
此次由中信童话推出的“周锐幽默大师获奖精品童话”系列共有5册,包含了作者的128篇童话、128句名人哲理名言和128种创意写作思维,是周锐40年文坛耕耘的结晶。而一个作家能有如此丰富的产量,并且精品颇多,这也是极为罕见的。在曹文轩看来,一个优秀的童书作者并且具备两个素质,一个是天赋,一个就是勤奋。
在曹文轩眼里,周锐的一个厉害之处就是随时可以写一个作品,而且写出来的作品艺术构思非常精巧,十分适合孩子来读。“他写的东西是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我的作品很难说一定是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被我称得上真正儿童文学作家的人没有几个,周锐是一个,一种传统、经典、典型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特征都体现在他的作品里面。”
当然还有周锐的勤奋。曹文轩告诉青年报记者,周锐是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公共汽车上,在旅游车上,他都是在构思他的作品,“我们看到苍蝇就是苍蝇,看到蝴蝶就是蝴蝶,但是周锐看到苍蝇就是童话里的苍蝇,把这只苍蝇写入作品里面,或者就写关于苍蝇的童话,或者关于蝴蝶的童话,满眼都是文学作品,就是他和我最根本的差别。我想学这个本领学不来,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作品,看到这里不是一个个男的和女的,他看到的是童话,是文学作品,这个就是他最大的能耐。”
在曹文轩看来,对于一个优秀的童书作者来说,天赋和勤奋缺一不可,没有天赋只靠勤奋,是没有办法写出孩子爱读的童书的,而没有勤奋只靠天赋,就不会有大量的作品产生,就没有影响力。
短篇作品比长篇作品重要
周锐和曹文轩都有不少长篇的儿童文学作品,但是他们也有不少短篇作品,“周锐幽默大师获奖精品童话”系列中其实都是短篇,而曹文轩的一些绘本作品也备受关注。
曹文轩说,他有一个疑惑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作家一出手就是长篇。“今天的小孩只读长篇,不读短篇,其实这是一个不太理想的阅读的状态,我建议你们读一些短篇,短篇对于写作文非常有帮助,另外短篇对写作是最好的训练。”曹文轩还说,他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的长篇小说好不好,就看长篇里能不能节选出一篇篇的短篇出来,“我从里面切割10个短篇来,如果《战争与和平》里面节选不出来短篇来,我不承认它是好的。”
曹文轩曾经在余华的作品里节选了很多短篇。比如说在《许三观卖血记》里有一个人穷得不得了,他装模装样给孩子炒菜吃,一边炒一边把锅炒得丁丁当当地响,后来有人把曹文轩切割出来的短篇也收到一些选本里面,换了一个名字《盛宴》,“我告诉余华,他说《盛宴》这个名字好,有反讽的味道。”“说到周锐,周锐的短篇非常精巧、精致,一个小孩看完他的作品,对他写作文会发生一个非常直接的作用。”
对于孩子的阅读,曹文轩也给出了他的建议,就是不要光看长篇,可以看一些短篇,“我们那代人就是读短篇开始的,从写短篇开始的,而不是写长篇开始的。”
▼ 链接 ▼
谢倩霓:阅读习惯的培养是育儿的最大秘籍
曹文轩认为阅读应该从短篇开始,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谢倩霓则认为阅读习惯的培养是育儿的最大秘籍。谢倩霓这次推出的是重磅作品“小青春成长不烦恼”系列。系列共8册,作者集中描写了处于青春前期的少男少女的生活,内容涉及同学间的友情、对父母爱的感受、对未来的迷茫和畅想等,包含了温暖、感动、困惑、成长等主题,是谢倩霓多年来重磅作品的集中展示。
谢倩霓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少年文艺》杂志执行主编,但她其实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一对学霸双胞胎女儿的妈妈。谢倩霓的两个女儿一个就读于复旦大学,一个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两姐妹与母亲合作出版了《我在你身旁》,同时,身为学生的她们已经是许多优秀绘本的译者。
在家庭教育方面,谢倩霓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自己养育过程中最大的秘籍。在妈妈的陪伴和引导下,姐妹俩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孩子很容易静下心来做事,进而培养了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另外,即时沟通和相互信任也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通过两代人的成长对话,现场的家长们感受到了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影响,引起大家对家庭教育的反思,同时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