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实现“双降”,警察蜀黍怎么做到的?
2019-11-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钟雷

今年以来,上海全市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9.6%、11.9%。日前,上海警方披露的这样两组数据引起不小的关注。在这两组数据背后,“高科技”和“大数据”成为警方的强力支撑。

信号灯智能化管理、交通运输行业第三方安全监测平台、非机动车电子牌照……一系列举措的推出只为让“安全”二字深入人心。距离交通大整治启动已过去3年,新版《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实施也两年有余,面对不断变化的道路交通特点,依托“智慧公安”,上海警方正开辟着一条守护城市道路安全的新路。

智慧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覆盖1300余个路口

“您已红灯越线,请退回等待。”走在外滩边,每当有行人试图闯红灯时,这样的提示音都会回响在路口,让行人成为人群中的“焦点”。作为国内首个运营“行人过街提示系统”的城市,上海的100余个路口都能看到这款集自动检测、提示警告闯红灯违法行为于一体的设备,而这,仅仅是近年来上海公安机关依托“智慧公安”赋能的缩影。

在浦西世博园区、黄浦泛外滩地区、国展中心周边共33平方公里区域内,警方试点的应用“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为来往车辆通行提速,路况实时感知,路权动态分配,看似简单的信号灯时间变化,却让道路通行效率平均提升10%。目前,这套系统已覆盖外环线内1300余个路口,下一步还将扩大该系统应用范围,形成规模效应,有效提升区域通行效能。

在应对“机动车噪音”“隧道内驾车不开灯”等问题时,不断升级换代的多功能、复合型电子警察的出现,进一步织密非现场执法网络,更让“警不在法在”落到实处。

大数据找病因解决“包饺子”难题

紧邻上海绕城高速公路的五洲大道申江路路口,大货车、非机动车来往频繁,是一个复杂的双十字路口。不久前,在路口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多出了两段长30米和80米的隔离墩,以及2个反光立柱。民警将水泥隔离墩在路口右转弯处连成了长条形和月牙形,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便有了一道屏障。

据浦东交警部门介绍,警方通过大数据分析交通事故发现,存在盲区的右转大型车辆,一旦遇上速度过快的非机动车、行人,就很容易造成俗称“包饺子”的惨祸。除了对大型车辆进行限速宣传和违法行为的处罚外,还能做什么?顺着这一思路,从2017年开始,浦东交警对集卡车辆主要经过的95个路口和17条路段逐一实地勘察,设置隔离装置,优化道路设施,确保每个路口都是“个性化定制”。该路口看似微小的变化,却让今年涉及集卡的重大事故数,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57%。

此外,交警部门还与企业合作,建立“交通运输行业第三方安全监测平台”,每周对各家企业右转弯超速的报警数据进行梳理,并让属地交警上门对报警数环比上升的企业进行教育整改,企业内部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叠加管理。截至目前,交警部门已对20家企业开具了整改通知书,10家企业责令停业整顿。

冬日拆除“挡风衣”,交通大整治一直在路上

“停下停下……”11月25日上午,南京西路陕西北路路口,一辆由南向北行驶的电动自行车被民警拦下,引起民警注意的是披在车上的一件绿色“挡风衣”。随着上海气温骤降,不少电动自行车上出现了一件“挡风衣”。然而,这个保温的小举动却属于交通违法行为。

“你这样放,要是被车子刮到,很容易连车带人一起出事。”面对驾驶员的疑问,民警反复解释强调“反穿衣服式”的挡风装置存在的安全隐患。早上9点半至10点,短短半个小时,民警就在该路口拦下了近十辆穿着“挡风衣”的非机动车,并要求驾驶员悉数拆除该装置。

截至11月25日,上海警方针对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的攻坚整治行动已经达到三十三次。距离交通大整治开始已经过去3年多,也许有人会问,怎样让习惯在车流间肆意穿梭的非机动车违法行为不抬头?上海警方给出的答案是:高频次、高强度、不间断的交通大整治。

随着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针对非机动车交通违法治理难题,警方还探索推进基于RFID技术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非现场执法系统。目前,本市6万辆从事快递、外卖行业的电动自行车已经安上了电子牌照,车辆的驾驶员在面对路口的电子警察时也学会了“三思而后行”。

“城市的环境离不开交通环境,城市的管理也离不开交通管理。”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副总队长王亮表示,上海公安机关将继续立足民生、依托科技,秉承绣花精神、保持卓越追求,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交通管理手段的转型升级,努力创造“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道路交通环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钟雷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