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信息产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沪举行,共建数字丝路共创美好未来
2019-11-26 专题

启动仪式现场。受访者供图

开幕式上,各方嘉宾共同见证了“一带一路”信息产业发展联盟揭牌启动仪式。主论坛环节,代表们通过主旨演讲、圆桌对话等形式,就如何进一步发挥信息服务业的技术优势,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交流。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值得一提的是,在分论坛环节,“中国推介+视讯中国”等论坛得到了与会者的重点关注。其中,“中国网+”与上海市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会战略合作签约暨“中国网+梦创空间”揭牌仪式也在此举行。活动现场,中国网+CEO苗步林和上海市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会秘书长朱红共同为“中国网+梦创空间”揭牌。双方表示,将聚焦为青年创客、青年企业家的创新、创业和创意行动提供平台支撑,以青年英才培养模式孵化优秀青年企业家,帮扶贫困地区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持续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培训等创新创业服务,进而为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贡献智慧与力量。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大厅的走廊内,各种展品一一呈现,吸引人们驻足观看、交流,俨然一副热闹的创业集市景象。由上海市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会梦创空间孵化并推荐的“追求AI手语识别机器人”“茗校圈圈”“东方文尚”三个青年创业项目也亮相展厅,从人工智能、传统文化、文创产品等多角度展现创新创业成果。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共建信息丝绸之路、促进沿线国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深度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近日,由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商委共同指导,“中国网+”、上海市信息服务外包发展中心、中国推介主办的2019“一带一路”信息产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沪举行。各省市政府、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袖、企业大咖等齐聚现场,共同探讨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下,为促进“一带一路”新产业发展的合作方式与共赢战略。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 特色项目 - 

“追求AI”手语识别机器人 帮助聋人走出无声世界

“难受”“医生”“检查”,在操作人员的手语演示下,“追求AI手语识别机器人”正在实时将内容进行翻译,并以语音和文字形式展示出来。“它叫‘凝眸1号’,是我们公司的第一代产品,已经学会了1万余个国家通用的手语词汇。”上海追求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李铁海自豪地向观众讲述着这款机器人的功能和用途。

2016年,在聋哑人微电影拍摄活动上,他接触并了解了聋人群体在就业、看病、交通出行等方面的障碍。中国约有2400万聋人,他们口不能言,耳不能听,如何帮助他们实现“无障碍”生活? 为此,曾在创业服务机构工作的他,利用现有资源,与医院合作,开设了助聋门诊。

“慢慢地,我们开始思考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聋人解决生活痛点和实际问题。”就这样,经过2年多的技术储备、团队搭建和商业模式的探索,他与多位合伙人共同创立了上海追求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为残障人士研发人工智能设备,帮助聋人实现便利生活。

经过反复试验、不断优化和迭代,首台人工智能手语识别机器人“凝眸1号”成功面世。“如今,我们的产品出现在街道、社区、公益机构等公共服务场所,正在为更多聋哑人提供服务。”李铁海欣喜地表示,前不久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凝眸1号”也惊艳亮相,共吸引了500余名聋人前来体验、观摩,现场气氛热烈。

“一路走来,离不开上海市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会的支持与帮助。”一旁忙碌的创始人李斌难掩激动之情,他坦言,项目从落地到产品研发,再到推向市场,每一步都凝聚了老师们的心血和付出,“他们帮助我们进行政策对接、提供专家辅导,推荐我们参加投融资路演活动,还邀请媒体对项目进行线上线下多渠道报道。”

当天的活动,在李斌看来,也是很好的展示和交流机会。他表示,希望在这样的国际化平台上,能够遇到志同道合的外国合作方,大家互通有无,共同助推“追求AI手语识别机器人”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落地,进而服务和帮助更多聋人。

茗校圈圈 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内容交流输出中心

“我穿的是羌族的民族服饰,手绣的。”展示区内,茗校圈圈创始人高慧一身民族服饰装扮,格外亮眼。她正耐心地向观众展示黎族织锦、羌族草编、土家族刺绣等非遗作品。

当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对外汉语专业的她,曾多次跟随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者前往少数民族村寨调研、探访。其间,她深深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折服。何不利用专业所长,帮助更多民族传统文化走出来,走向世界?“于是,2016年,从怒江调研回来,我就开始着手创办茗校圈圈了。”

3年来,高慧带领团队走访了26个民族,行走了300多个村寨,在这所“不停行走的学堂”中,他们与当地村民生活在一起,认识非遗大师,了解当地民俗,并坚持进行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作品的调研、收集、整理及挖掘工作。

“困难太多了,最开始,缺人、缺钱、缺资源,推广阶段,也是处处碰壁。”回忆创业中的艰辛,高慧感慨万千。让她备感幸运的是,其间,上海市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会给予了资源对接、项目辅导等多种帮助,尤其创业导师的一路陪伴和指引,让她和团队在前行的路上充满了信心。

“我们立志打造中华民族文化集成式的内容输出与交流中心。”创业以来,高慧带领团队,始终坚持“走进去”和“走出来”相结合的方式,即让更多非遗文化走进高校,为高校留学生搭建中华民族文化体验基地,双措并举,助推传统文化传承发扬、走向世界。

如今,华师大文化选修剪纸课、上师大民族文化讲座等高校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嘉绒藏族文化学习、云南德宏民族文化体验等活动,也让更多中外友人了解了当地的非遗传承与文化保护。

“目前,我们正在跟尼泊尔、伊朗等国家的创业者洽谈互通交流与合作事宜。”谈及未来,她表示,将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助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手工艺作品在各地生根、发芽,魅力绽放。

东方文尚 设计并推出有温度有故事的文创产品

精致的丝巾、茶具……东方文尚展台前,多样化的文创产品吸引了诸多观众前来观摩和咨询。创始人孙爱林认真倾听大家的需求和想法的同时,对文创产品背后的故事和内涵给予了深入的解读、讲解。

“我们以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为企业客户提供从文创产品策划、设计到生产制作的一整套服务。”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孙爱林,谈吐优雅,浑身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去年,在积累了多年广告设计行业的经验和资源之后,她毅然辞职,走上了创业路。

从最初T恤、卫衣、帆布包等纺织品的定制,逐步拓展到纸制品、陶瓷等多品类产品的定制化服务,摸爬滚打间,孙爱林慢慢找到了文创产品的“精髓”和“门道”。在她看来,好的文创产品,除了需要进行前期调研和精心策划外,还应注重其背后文化底蕴的挖掘和体现。“唯有有温度、富含故事的文创产品,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赢得市场的青睐。”孙爱林深有感触地说。

创业以来,既有小订单,也接触过大客户,但对她与团队而言,每当接到客户订单时,便是他们的“兴奋时刻”。“大家头脑风暴,展开创意和设计。”回顾一路走来的艰难,她坦言,每次除了做好设计把关,还要与客户保持沟通,随时进行方案的调整和修改,同时,深入工厂,协调和保证生产进度、产品质量等,做好各种应急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加班加点、出差都是难免的,虽然辛苦,但内心很充实。”

如今,公司的文创产品从办公用品、服装配饰到伴手礼等,都有覆盖和涉及。让孙爱林和团队欣喜的是,近期他们与一些大客户达成了战略合作,公司业务逐步走上正轨。

“感谢上海市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会,推荐我们参加这样的国际化交流与展示活动。”忙碌之余,她还与其他展台的创业者热烈交流、互动。在她看来,唯有资源互通,深度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