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了他们,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才不会没落
2019-11-28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年轻的旅美作曲家王德龙,在欧美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称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最巅峰来自中央音乐学院1978级的作曲家,比如叶小纲、郭文景、谭盾、陈其钢等,之后渐渐没落了。

这让王德龙更加努力、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留意到,包括在国际上被盛赞的叶小纲等前辈在内,国内一直有很多名家,在积极给中国的新生代作曲家创造机会,给他们舞台展示。

近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交响乐作品展演——上海音乐会”(第二场)在上海成功举办,当晚音乐会由指挥家林大叶携手上海爱乐乐团,为观众带来中国当代作曲家邹鲁创作的《交响狂想曲》、陈强斌《绣赋》、周龙《弦乐四重奏与管弦乐协奏曲--唐诗二首》、王德龙《冰雪丁香》、方可杰《热巴舞曲》、郭文景《交响变奏曲--祖国》等优秀交响乐作品。 

各位参演艺术家用音乐的方式礼赞70年来中国取得的音乐硕果、展示中国作曲家的交响乐创作成果,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奉献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

音乐会的开场曲是6部作品里最早的一部,来自作曲家邹鲁1959年创作的《交响狂想曲》。

特意赶来的邹鲁之子邹向平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批留学苏联的作曲家,“他是从四川音乐学院考上的,那时候全校才100多人。和他同去苏联的还有朱践耳、瞿维,当时大家一起讨论毕业作品的细节时,老师还特地跟他们强调,一定要用中国自己的语言写。”

事实上,从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的音乐家邹鲁,到如今新生代的王德龙,都一直在探索中国作品的创作理念。王德龙在提及本文开头听到的说法后,也认真地解释:“为什么国际上会觉得他们几位是不可逾越的巅峰?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他们在寻找个人语言、创立个人风格的创作过程中,愿意敞开心扉和观众交流,愿意拥抱观众,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年轻人容易把自己和观众拉开距离,再去创作,我希望继承这种创作思路,拥抱观众,让观众明白我在做什么。”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本场音乐会艺术总监叶小纲说:“本次音乐会选取了不同年代的作品,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音乐家在交响乐领域做出的努力,同时也显示了中国音乐向未来发展的展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