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用户今年底前可叫到无人驾驶出租车?记者调查发现……
2019-12-0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上海近日正式公布了第三阶段42.5公里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与此同时,上汽集团、宝马(中国)、上海滴滴沃芽科技有限公司亦获颁上海市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此后,更是有消息传出:上海用户今年底前可叫到无人驾驶出租车!

然而,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调查后发现,虽然无人驾驶出租车成为众多年轻乘客的期待,但目前无人驾驶出租车还只是处于载人测试阶段,尚无法投入运营。

  自动驾驶出租车投入运营还有待时日  

滴滴出行CTO兼自动驾驶公司CEO张博此前曾在演讲中提到,滴滴希望尽快在上海嘉定开放自动驾驶载人测试,预计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将达到30辆,订单距离可超过10公里。更有消息称,今年年底前上海特定区域的用户可率先使用到滴滴无人驾驶出租车。

然而,记者今天从滴滴自动驾驶公司方面获悉,滴滴自动驾驶汽车目前尚处于“特定区域内测试”阶段,至于几时投入运营,暂时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概念是国内按照英文Robot Taxi翻译过来的,这个翻译相对国内自动驾驶发展来说,其实并不准确,最好称为‘自动驾驶汽车’。”滴滴自动驾驶公司相关负责人一再强调。

事实上,之所以不能称为“无人驾驶出租车”,是因为自动驾驶出租车其实还是“有人”的。在驾驶员位置上,必须有一名具备驾照的辅助安全员坐在那里。只是,这位辅助安全员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持方向盘行驶。“我们的自动驾驶汽车属于l4级别,不需要驾驶员,只有辅助安全员,但是要求安全员随时能够接管车辆。”

该负责人表示,对于滴滴来说,核心的关键词是“运营’两个字,就目前而言,滴滴还只是处于载人测试阶段,尚无法投入运营。

根据今年9月上海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交通委印发的《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本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工作应分级分类推进,遵循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式智能驾驶和网联式协同驾驶融合发展的路径,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从研发测试逐步向示范应用过渡,并逐步实现商业化应用。”

不难看出,自动驾驶出租车真正要投入运营还有待时日。

  技术可达但法律法规还须先出标准  

那么,自动驾驶出租车要投入运营,技术上是否可行?

据了解,作为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公司,滴滴较早在中美组建了自动驾驶团队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滴滴在自动驾驶测试车顶部安装有3个激光雷达和7个摄像头,中间层设有7个摄像头以覆盖车周360度的区域。通过图像数据来感知周围障碍物的信息,包括障碍物的位置、朝向和速度。

今年在沪举行的人工智能大会体验区现场,滴滴的自动驾驶汽车让乘客体验了直线、加减速、上下坡、限速行驶、S弯、直角弯、掉头、红绿灯、避让其他车辆等十几个科目。

在体验过程中,滴滴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每个科目均能稳妥应对——在上下坡前提前减速,处理弯道不犹豫不卡顿,能正确识别红绿灯,避让其他车辆,甚至在其他车辆没有预期突然开入体验区进行干扰时,也能实现紧急避让,全程没有一次人为接管。

从技术上来说,自动驾驶出租车投入运营似乎不成问题。但是,更多的问题,还是存在于法律法规层面。

“自动驾驶汽车与有人驾驶汽车之间的交通事故责任界定可能会打破现有的法定归责体系。”江苏漫修(上海)律师事务所刘绍明律师认为,“首先,自动驾驶汽车面临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问题。从‘生命优先’的理念出发,应对自动驾驶汽车适用更为严格的过错责任,即原则上由自动驾驶汽车一方承担无过错责任,或推定其承担全部责任,确有证据证明非自动驾驶汽车一方存在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自动驾驶汽车一方的赔偿责任。”

还有就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产品法律责任问题。“如果自动驾驶出租车公司作为生产商、汽车所有人、驾驶人管理主体,那么就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刘绍明说,在自动驾驶汽车所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中,在责任认定上仍应由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员、车主、乘客承担相应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承担责任后,可以向汽车生产商追究产品质量责任,要求汽车生产商承担交通事故损失的赔偿责任。

“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刑事法律责任问题,由于控制自动驾驶汽车驾驶的是自动化电脑系统而非人类,因此从道路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上说,在自动驾驶的状态因为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主体和主观要件,因此不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但是刘绍明强调,如果自动驾驶汽车是在有人接管汽车驾驶的情况下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致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则仍有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动驾驶出租车尽快合法投入运营?刘绍明认为法律法规应该先出标准,要么修改现有立法,要么重新立法,否则自动驾驶无法推行。

  “95后”年轻乘客建议设置自动驾驶限行路段  

如果有朝一日,自动驾驶出租车正式投入运营,你们敢乘吗?调查中,记者发现,越是年轻的乘客,对此的接受度越是高。

对于自动驾驶出租车,“70后”“80后”更关注其安全性:“紧急情况下,人工控制来得及吗?”“好的系统可信度需要不断积累,看数据,再做决定。”“自动驾驶期间安全员相对于普通司机来说,注意力会不会有所下降?”

大多数受访者虽然认为,只要是机器,就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有失灵的可能。但是,如果只是低速且行驶场面很安全的话,大家都愿意尝试。

已经在嘉定安亭体验过自动驾驶汽车的谢先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危险不会有,但刹车比人工驾驶急促,可能和判断设定距离之类的参数有关。”

相比之下,绝大多数“95后”或是出于好奇心或是出于对科学发展的奉献精神,对于自动驾驶出租车都表现出强烈的期待。

“现在自动驾驶都是双重保险,在人工监控的基础上,我们信赖红外等自然物理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理工科男生董同学打趣道,“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过程中惊险刺激以至于人们会叫出来,但基本上都会平平安安归于地面,完成一次人生新体验。”

也有年轻乘客更加趋于理性。上海电力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任同学之前就关注过百度无人驾驶上路,最近也参观了商汤的无人驾驶科技。“我觉得无人驾驶更适合于路况不复杂的路段,但是像上海闹市街口,连人都避让不及,更何况是机器监测再反馈到控制,会有一定延迟。”任同学认为,这需要交通部门出台规定,哪些是无人驾驶限行路段,就像无人机也有飞行管控区一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