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担当中西文化的“摆渡者”,这个老外不简单
2019-12-2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李渡在上海生活了20多年。这个来自美国的资深IT人,每天都在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打交道。在他看来,正是对于这些差异的不理解,让很多西方人对中国产生了误解,也无法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所以他这些年干起了一个“副业”——用自己的方式向西方人讲述中国。最近,他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名为“中国不简单”的系列丛书,这是他作为中西文化“摆渡者”的一个重要成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应该没问题”就是“没问题”  

从小在芝加哥长大的李渡,在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他说,在自己的人生规划中,从没有到中国来工作生活的选项,但1995年,他作为一家美国计算机公司的市场总监,来到了上海。当时的他踏上这片土地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怯场却硬被人推上舞台的孩子那样,竟然有一点不知所措。

一切都是陌生的,最要命的就是语言。那些方块字,笔画稍微变化一些就代表不同的意思,这让李渡完全蒙圈。但既然命运将自己推向了中国,李渡还是想好好地在这里生活,所以他决定从学中文开始。在很多西方人眼里,中国人是保守的,李渡也是抱着这样的认识来到中国的,但一开始学中文,他就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很多上海人的英语说得太好了,这倒成了我学中文的障碍。”李渡知道,学外语需要有一个环境,所以他看到中国人就想和他们说中文,结果对方一看他是外国人,总是一开口就讲英语,“我说一句中文,他们说一句英语,我再说一句中文,他们再说一句英语,几个回合下来,我就败下阵来。”

学中文这件事让李渡意识到,过去他对于中国人的误解是多么的严重。当然,他也越来越关注中西文化中那些有趣的差异。李渡是做市场的,常常要跟中国的厂商打交道,他问对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到底有没有问题”。对方通常会说“应该没问题”。这话让李渡反而心里没底了,没问题就是没问题,为什么要“应该没问题”呢?当然,最终的结果“完全没问题”。这件事让李渡领教了中国人的含蓄:“他们说话总是留有余地,尽管已是胸有成竹。”

在李渡眼中,“马上”这个表达也是很有趣的。有时候他约中国朋友见面,对方会说“马上到”:“‘马上’给我一种超级英雄的感觉,on horseback arriving,wow,马上到了,结果他迟到了半个小时!”为什么明明要迟到这么久,却说“马上”?李渡意识到,这也是中西文化的一个巨大差异。

文化“转译”不简单

  用外国人理解的方式讲述中华故事  

李渡在上海已经生活20多年了,每天都在和这些“差异”打交道,时间长了,他甚至觉得自己都快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每次回美国和亲朋好友见面,大家都会说“你怎么越来越像一个中国人”。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如此令人难以抗拒。

这么伟大的古老文明,为什么那么多西方人还是没有办法了解呢?李渡说,他也知道现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图书很多,但还是有很多人难以理解。而这个问题,也许就出在文化的“转译”上面,要用外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来向他们讲述中华文化。

于是,李渡和几个朋友在工作之余,开设了一个网站,专门发一些他们写的介绍中华文化的文章。当然,是以外国人能够看懂的方式。在李渡眼里,西方人是崇尚幽默的,说故事一定要说得有趣,他们才更容易接受。但是中国人做学问又通常是很严肃的,好像一说到文化传播,那就是一种顶神圣的事情。李渡要做的就是这种“转译”。

所以,在李渡的文章中,孔子就成了“master of integrity”(正直的大师),孙子是“master of strategy”(战略大师),老子是“master of being”(存在的大师),而下西洋的郑和是“the floating CEO”(海上首席执行官)。李渡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不仅深刻,而且传播得很有趣。他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如果一本正经地向外国人讲述诸子百家,他们一定听不懂,但如果和他们说,按照中国人的哲学观,上班时,或许就该听从孔子的建议,因为孔子很正直,教人要谦虚学习,好好工作;但下班时,就应该学学老子和庄子了,因为他们过得很自在,是逍遥派。

“必须要将中国的故事和西方的故事联系起来。当我们讲中国故事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在西方世界同时有什么事情发生。给西方人一个熟悉的语境,有利于他们记住中国的故事。”李渡说。

中国不简单

  传播中华文化不怕出洋相  

“李渡”这个名字是其中国好友、学者孙祝旻给起的。她说,起这个名字,除了与中国古代诗坛上的“李杜”读音相近之外,还希望李渡能成为中西文化的一个“摆渡者”,能够让西方人通过他的讲述更了解中国。事实上,在李渡的中国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将他看成是“摆渡者”。

于是,最近李渡出书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这个系列英文书名字叫“中国不简单”,目前有《趣简中国史》和《趣简中国话》两本书。李渡作为“中国不简单”的主要作者,花了5年的时间来进行研究和创作。

他告诉记者,和西方人讲中国故事一定要有趣,所以他不怕把自己在中国出的洋相拿出来与人分享。在《趣简中国话》里,每一章李渡都会加上一个“my favorite mistake”(我最喜欢的错误)的部分,专门写自己闹过的笑话。

比如有一次他打车要去医院,结果把“医院”说成了“豫园”,被司机送到了豫园门口。“当我可以轻松嘲笑自己错误的时候,就代表我可以享受学习的过程了。我把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当成自己的一种爱好,这样不会感到任何压力。”李渡说。

不过,这书也不是李渡一味地在搞笑,其中也有他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比如李渡介绍唐代诗人,除了李白和杜甫之外,他就建议加入鱼玄机。鱼玄机这个女诗人的作品,在《唐诗三百首》里没有收入,可谓是名不见经传,但是李渡很坚持。他说,加入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唐代女诗人,有助于西方读者理解唐代的开放世风。

李渡说,现在西方人对中国具有很强烈的了解意愿。他妹妹的三个儿子都在美国学过中文,而他回到芝加哥也会到以前的中学去给孩子们讲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他现在所做的“转译”事业,其实十分重要,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只有大家群策群力,才能让西方真正地“读懂”中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