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温度,满足美好生活向往,2019年上海最“民生”之事每天都在发生
2019-12-26 专题

2019年,每个上海百姓能切身感受到就是,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生活更便捷了。买菜难、孩子照看难、老人陪护难……这些总是在困扰大家的问题正在慢慢地改善……这些真真切切“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更实在”的细微改变,件件都是有温暖设计的。一年时光虽短,变化却潜移默化,每天都在发生。今天,城市周刊重温2019年上海最“民生”的事儿,感受生活在上海的小幸福。

青年报记者 周琳琳

 〔  幼老服务  〕 

以爱之名 连接老人和孩子

“以后我们在院子里坐着,晒太阳、聊天,活动空间更大了。”崇明区堡镇敬老院分院负责人笑着说到。像这样地处农村薄弱地区、建设年代较早的养老院里,不少都只有一个公共浴室。冬天,老人们怕麻烦,有的不洗澡,干脆就烧热水擦擦身。经过改造后,这座敬老院大楼换上了黄色墙面,屋内独立卫浴间、橱柜等设备齐全,屋外曾杂草丛生的院落变成了凉亭和健身区域。敬老院的改造分两步走,5幢改造一新的楼房已迎来入住老人,还有2幢即将完成。据了解,经过改造,原本90厘米的门扩宽为120厘米,方便轮椅进出;老式地板都换成了防滑地板;老人们有了独立卫浴间,里面都装上了热水龙头,居住得更安全、更舒适。老人们满怀期待和兴奋,期待着再次入住后的新生活。

除了老人,孩子也是家庭中颇受重视的成员。今年上海市小学生爱心暑托班顺利结业,并继续保持对全市所有街镇的全覆盖,保持暑期时段的全覆盖。和往年一样,爱心暑托班受到家长热烈追捧,不少家长已成为“铁粉”,一早就赶到办班点报名。“孩子非常喜欢暑托班里优雅整洁的环境和丰富的课程,简直就是暑托班‘小粉丝’”;“外孙女在暑托班里吃饭吃得特别香,而且严格的安全制度也让我们家长非常放心”;“暑托班一改儿子原本暑假中很不规律的生活状态,更是学会自我管理、高效完成作业”……已经连续陪伴申城孩子度过6年暑假的爱心暑托班,赢得了孩子家长的一致“点赞”。

记者感悟

关注弱势群体 缓解社会痛点

无论是为老服务还是爱心暑托班,关注的都是社会中较为弱势、需要更多关爱的群体。上海是全国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庞大的老年群体对社会养老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面对人口老龄化仍在加速加深的实际,“数量”增长以外,关于“质量”的追求也值得进一步关注。比如发展服务功能整合平台,一头连接专业机构,一头延伸至居民家庭,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就享受到基本养老服务;发展具有一定生活照料功能的服务场所,推动互助式养老。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更有尊严地养老:保护自由意志、满足社交需要、倾听彼此心声。

而暑托班以“爱心”为名,更是多方以“责任心”守护“爱心”。爱心暑托班的供不应求,说明它为双职工家庭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和帮助,为越来越多的家长缓解暑期“痛点”,真正将实事项目落到实处。如何做到安全优质又有质量的暑期托管,对家庭稳定、正常工作秩序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也需要引入社会各方资源投入其中。如此,一方面将解决校方安排相关人员所承载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满足家长提出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暑托班内容。

 〔  智慧社区  〕 

家门口的智慧健康生活

近期,凯宏花园里出现了一个四四方方储物柜,引起了居民的强烈好奇。原来它是“社区微信菜市场”,具有常温、保鲜、冷冻等多种功能。相关负责人表示,居民朋友们只要在晚上12点前通过手机App下单买菜,第二天蔬菜就能到达柜中,居民再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到柜前自提即可。这可着实解决了社区居民突出的“买菜难”问题。由于旧改、市政建设等原因,一些社区的菜场被拆除,凯宏花园也是如此。“为了买菜,我们要走上十几分钟到近一公里外的溧阳菜市场买菜,天天来回身体有点吃不消。好在 ‘微菜场’来到社区里,方便!”居民汪阿姨告诉记者。

家门口新增的,还有“智慧健康小屋”。今年10月,宝山友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健康小屋”正式运行,众多附近居民前来“尝鲜”,彭阿姨就是其中之一。“花了十几分钟,我就轻松检测了血压、血糖、心电图、体脂等项目,现场就拿到检测报告,打印出1份健康教育处方和1份运动处方。”记者在现场看到,13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光线明亮、设施齐全,分为健康自测区、体质检测区、健康管理区、健康宣教区。不少附近居民早早赶来,秩序井然地排队自测自查,现场的家庭医生、体育专家对居民一一指导。“现在检查身体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先进,对我们老百姓来说真的太好了。这间小屋让我们的健康管理更方便有效。”

记者感悟

远程服务覆盖社区

智慧社区为居民打造了便利的生活。便利买菜、检查身体等日常所需,已经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远程服务得以渗透到社区。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高品质产品安全进入居民家中。

微菜场采用了网订柜取、自助售菜的生鲜零售新业态模式,将菜市场浓缩成自动售菜点,让市民实现家门口买菜。微菜场通过生产源头二维码追溯新技术应用,实现农产品种植、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全程信息可溯。

而智慧健康小屋提倡的是深入社区的健康理念,让健康资源汇集社区,健康服务融入社区,建立基本完善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除了观念和概念的输出,大家可以在社区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实践健康生活方式。“家门口”的高质量服务,让居民们节约出更多时间,享受精彩健康的社区生活。

 〔  健康家园  〕 

蓝天绿地 休闲锻炼两相宜

“今朝,侬走了伐?”这是家住徐家汇的陈老伯每天跟朋友见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这段时间以来,他家附近的徐家汇公园市民健身步道人气很旺。走出家门就能锻炼身体,让市民们直呼“幸福”。“行走最美步道,共享健康美好”,市民健身步道已成为上海市民出门就能找到的休闲、锻炼好去处。

对于郊区健身场所的建设,不少人认为郊区天地广阔,建一个步道很轻松,其实不然。由于土地使用性质等原因,郊区体育场地设施同样需要挖掘。嘉盛社区就有居民反映,中老年饭后想要散步,却苦于小区内车辆进出频繁存在安全隐患;晚上慢跑的居民也容易摔倒。通过排摸,小区外一块荒废空地成为健身场所首选。开工建设时,小区志愿者还参与到清理杂草的工作中。

如今,上海各区已建成健身步道1300余条,均面向广大市民,可以满足市民对日常健身的基本需求。全市滨江“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的沿途美景,公园绿道的曲径通幽和社区步道的便捷实用,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了满满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感悟

共享健康美好生活

事实上,上海每年都会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球场、市民益智健身苑点等体育设施,市民健身步道项目连续三年在市民满意度测评中位列前茅。今年,上海已建成体育公园或是利用郊野公园建设成片体育设施的有15个,还计划建设徐家汇体育公园和长宁虹桥体育公园;在公园、绿地和社区中新建改建100条市民健身步道、60片市民球场和30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

城市中身边的体育设施供给不断增加,为热爱运动的人提供了多样选择,进一步引发“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逐步解决大家“去哪里健身”的问题。这也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对于健身运动的需求。除了高标准,这些健身设施也在颜值提升上颇下功夫。动可健步放松身心,静可一览绿植美景,休闲锻炼两相宜,这些场所无疑也改善了社区、街道的环境面貌,成为大家放松心情、漫谈交友的好去处。

 〔  便捷生活  〕 

15分钟生活圈 服务就在家门口

量个血压要跑卫生院?买个菜还要走上一公里?送孩子上学、早教要开车?过去这些生活中的小烦恼,让很多百姓头疼。《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提出要营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今,一些社区已先行一步,在生活圈建设上初具特色。

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浦东的曹路镇。立足家门口“小舞台”,办好为民服务的“大角色”,曹路镇星纳家园居委联合上海善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家门口”开展系列便民服务活动。当日晨风迎面吹拂,虽带来几分凉意,但星纳家园“家门口”服务站前却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在星纳平价便民区,有新鲜丰富的蔬菜、水果、鸡蛋及平价日用品,一大早,居民们就闻讯赶来,排起了长队。“青菜2.0元一斤、西蓝花3.2元一斤……”现场一位阿姨一边看着价格表,一边与身旁的人交谈道,“这菜呀真新鲜,价格也要比外边便宜,得多买一些,留着慢慢吃。” 为了提供居民更便捷的生活服务,打造有温度的社区,曹路镇永华苑居民区“家门口”便民服务也在提质中,便民小菜市进驻“家门口”,每周一的上午7:30,与居民们不见不散。

再来看看浦西的芷江西路街道的邻里中心。这个有着高颜值的“社区公共客厅”其实是一个集养老、教育、休闲、文体等设施的活动场所。邻里中心在2018年3月份正式投入运营,场馆中有16个功能性的区域,包含了老中青幼各个人群的分布,将近2400平方米,运营现在为止已有28万人次的流量。

每到暑假,邻里中心的小朋友特别多,邻里乐学坊就会开放早教课。这些早教课是由社会组织来承接的,他们不仅仅是服务于社区的孩子,更多的是吸纳社区的全职妈妈,给她们一些专业的教育指导。让妈妈陪伴孩子上早教课,也带动一批全职妈妈考取资质成为真正的早教老师,服务于社会。在邻里卫生站,日常会有轮班医生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附近居民也对这项服务赞不绝口。邻里健身房,居民每天只需花费1块多,就能在健身房内运动,还可以享受免费的淋浴。对这里的居民来说,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就是家门口的服务中心,让他们用更少的交通时间,享受公共资源,提升生活品质。

记者感悟

成为“圈里人” 感受城市温度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意为在可达范围内,配齐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目前它主要是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五个领域进行拓展。下一步,还要随着老百姓的需求精准对接,把“圈”画得更细更精准。

生活圈所蕴含的发展理念,是对上海长期以来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活理念的延续、传承与不断提升,尤其突出地体现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自然,在生活需求与生活环境发生诸多变化的背景下,生活圈理念需要在延续和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与完善,以适应生活需求的转变、城市治理的转型。相信更多人将由此感受城市温度,以深度参与提升社区共建共治意识,成为“圈里人”。


青年报记者 周琳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