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标志性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凸显“上海引力”
2019-12-28 要闻

野村、摩根大通、东方汇理等标志性外资控股金融机构加快落户,开放深度、开放成色不断提升——正向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目标冲刺的上海,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焕发新的活力,国际显示度持续提升,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标志性项目见证“上海引力”

12月20日,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开业,成为国内首家开业的新设外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

就在同一日,我国首家外方控股理财公司诞生。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和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合资设立理财公司获得银保监会的批准,东方汇理资管出资比例为55%,中银理财出资比例为45%。

今年以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加快。7月,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发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11条措施,银保监会、证监会也陆续发布相关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举措。近期,国务院发布了外资保险公司、外资银行有关管理条例的修改决定,证监会还明确了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时间表。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共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营业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沪落地,各类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共计229家,外资保险法人及省级分公司共计51家。在上海的1600多家金融机构中,30%都是外资。

资源配置能力检验“开放成色”

上海是跨国企业、总部经济的聚集地,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需求十分旺盛。10月底,上海自贸区支持离岸转手买卖贸易发展七条举措发布。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已成功为临港新片区企业阿特拉斯·科普柯(上海)工艺设备有限公司办理离岸转手买卖业务,通过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服务方案,显著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

“货物运输在海外,资金结算在国内,这种贸易模式使资金流和信息流向上海汇聚。”在上海社科院国际金融货币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孙立行看来,随着国际订单量增加,贸易结算规模增加,贸易决策中心集聚,资金运营商、新型贸易商和高端商贸人才会被吸引,从而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

不仅是外资机构和总部集聚,更是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话语权的提升——开放成色提升,见证了上海金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上海原油期货上线以来,已成为亚洲最大和全球第三的原油期货合约,先后有多家企业开始以这一价格为基准签订贸易合同;上海金交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也互相推出挂钩对方市场基准价的产品,上海价格进一步“嵌入”国际主流金融市场。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梁治文表示:“中国加速开放金融市场的决心让企业备受鼓舞,相信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推动外资在华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提升,提振投资信心,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据新华社电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