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与艺术碰撞,院士“图说”建设中的上海大歌剧院
2019-12-2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这是上海正在建造的大歌剧院,在浦东原来的世博会西片区,里面将会有2000座的大歌剧院、1200座的中歌剧院、1000座的情景剧场,根据不同的演出内容设计里面的声响,和混响时间、建筑的体量有关,要把各种技术、科学应用在建筑里面。”

昨天在上海科学会堂举办的主题为“仰望星空”的科学与艺术对话活动中,中科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郑时龄用科学“图说”已经开工建造的上海大歌剧院。

“听歌剧希望混响时间短,口齿要听清楚,有些音乐则希望混响时间长一点,带来空间混响的效果。”郑时龄介绍说,音乐和建筑是密切相关的,如果音乐一定要在建筑里面表达的话,那么跟声学跟技术密切相关。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郑时龄还“图说”了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它的建筑在风貌区,主要空间都在地下,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南面有地铁线,地铁一经过振动,整个建筑就像在一个弹簧上,我们在里面感觉不到振动,对音乐会带来影响。”郑时龄说,这个建筑里面的声学也是非常复杂的,在任何位置听到的声音效果都差不多,“而且在音乐厅里还有一个混响时间,不同的音乐要求不同的混响时间。”

郑时龄觉得爱因斯坦讲过一句话对大家很有启发:“他说:如果我没有童年时期受到的音乐教育,我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他说:如果没有爱因斯坦,后面还会有人创造新的相对论,但是如果没有贝多芬,我们永远听不到第九交响曲。”

活动中,科学家与艺术家一次又一次地跨界“碰撞”。沈文庆院士与陈钢教授讲述科学与艺术碰撞的故事,陈钢教授现场弹奏了家喻户晓的钢琴协奏曲《梁祝》;杨雄里院士现场朗读俄文版《帆》,曹雷导演用中俄文朗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闻玉梅院士与京剧学者翁思再一起品评京剧韵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