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说话、情绪时好时坏,孩子难道是“精神感冒”?不一定!
2020-01-05 青年

青年报资料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不久前,电影《少年的你》票房突破13亿。影片让观众泪目的同时,再次引导人们反思如何关注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前一秒还好好的,突然一下就不开心了”;“就是高兴不起来,没有理由”……14岁的小琳(化名)告诉医生,她内心煎熬、不安感强烈,她感觉自己的情绪已经不受控制。在医院,她被诊断为患上了抑郁症。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党总支书记、精神科主任医师占归来表示,这些年儿童青少年的精神疾病发病率越来高,但由于社会认知不足、家长配合度不高、专业医护人员有限等多种原因,不少孩子难以得到在第一时间及时诊断和治疗。

随着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规划了明确的时间线:到2022年底,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个案一】 

时而暴躁、时而亢奋,16岁少年患上双相障碍

记者见到小西的时候,眼前的孩子看起来极为斯文,偶尔也会开怀大笑,很难相信他是一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母亲张女士告诉记者,在上小学五年级之前,小西性格开朗,还是一名成绩优异的优等生。但是就在五年级那一年,小西的情绪突然发生了变化。他时常感到不开心、易怒、发脾气且极易疲乏,不去上学的时候,他会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或是睡觉或是玩视频游戏。但是,有时候他又会突然间感觉精力异常旺盛,活动多,话很多,且易兴奋。

“情绪波动、睡眠增多、乱发脾气、想一人独处,有时又兴奋地完全无法控制自己。”小西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绝望、悲伤,他感觉自己很无助。

在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小西被诊断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这也是张女士第一次听说了这个陌生的疾病名称,这让她感到一种恐惧。

占归来主任医师告诉张女士,双相情感障碍的高发年龄段为16-18岁。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情绪会在抑郁和躁狂之间来回转换,有时也会出现混合发作。抑郁时,情绪会显著低落,不爱与人交流;躁狂发作时,孩子会变得非常开心、精力旺盛、活动增多、非常健谈,且持续数日睡眠需要减少。

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双相情感障碍与遗传因素的关系较为密切,但是环境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在帮助孩子治疗的过程中,张女士也开始反省家庭存在的问题。那几年,张女士和丈夫的关系也出现了状况,彼此之间经常闹冷战,对孩子的关心也少了很多。很多次,小西会问她:“妈妈,你不再爱我了吗?”。

 【个案二】 

孩子话变少,成绩下滑,14岁少女患上抑郁症

小琳曾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积极上进,学习也很勤奋。但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小琳莫名感到身上有一种巨大的压力,成绩也跟着开始下滑。尽管她每天学习到近深夜十一点,但成绩仍然没起色。

刚开始,母亲秦女士认为孩子成绩下降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批评她不努力。“至于孩子性格变得内向,我最初认为十几岁的女孩子,长大了,不愿意说话了,遇到事情也不愿意告诉爸爸妈妈了。”秦女士说,她觉得这些都是女孩青春期的正常现象,根本没有往抑郁症这方面去想。

一段时间后,小琳的话越来越少,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无奈之下,秦女士将孩子转入了郊区的某国际学校初中部,希望通过换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孩子的情绪有所改变。

但是,情况并没有像秦女士所希望的那样。在学校里,小琳几乎不会和任何同学交流。偶尔和家长交流时,也总说头痛、胃痛各种不舒服,并且还出现了难以入睡、早醒等睡眠障碍现象。生活中,小琳对一些垃圾食品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这导致14岁的她,体重已接近200斤。

经专家就诊确认,小琳患上了抑郁症。

专家告诉秦女士,抑郁症的高发年龄段为20岁左右,在很多家长的意识中将儿童青少年不愿意交流归结为孩子年龄的增长,其实有可能这就是抑郁症的表现。

事实上, 青少年“抑郁情绪”“抑郁症”发生率逐渐升高,通常表现为不爱说话、情绪异常等,是“无声的抵抗”。这些孩子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上课精力不集中,不愿意交往,不愿意谈话,喜欢静,悲观厌世,严重的话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现状分析==

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其实并不遥远

 “像秦女士这样的家长很多,一开始他们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孩子身上存在的这些精神疾病。事实上,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占归来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不要认为心理疾病是成年人的专利。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呈现患病率上升且发病年龄下降的趋势。在占归来医生的门诊中,三分之一的患者为儿童青少年患者,其中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最常见的就是抑郁症、双相障碍。他们的症状也有些相似:烦躁、易怒、悲伤、失眠,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人际疏离或其他社会功能不良,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自我伤害、自杀等倾向。

除了这两种常见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外,焦虑症、强迫症等也较为常见。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卫组织之前联合发布一组令人担忧的数据: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是说,全球大约每五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那么,孩子哪来的抑郁呢?“儿童青少年患上心理疾病大致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原因。”占归来告诉记者,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生物学因素,也就是所说的遗传。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当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情绪受到同伴之间攀比压力、家庭学业期望值过高、适应调节能力不足、青春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方说,家庭环境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关系紧张就会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负担。”占归来告诉记者,“还有些孩子遭遇了意外的负性事件如车祸、重要亲人离世等,一时难以承受,进而导致心理状况出现了问题。”

“其实多数家长都能感觉到孩子的变化,但是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孩子青春期的正常变化,觉得没有什么大事。”占归来说,他们通常都带着孩子先去看内分泌科、中医科,最后不得已才会来看精神科医生。很多人也会因此错过了早诊断早治疗的最佳时机。

==专家呼吁==

早发现早治疗,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目前,对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的宣传还不够,包括家长、老师的认识都存在不足。”占归来说,有的患儿已经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但家长对孩子的干预还仅限于去做心理咨询层面,很可能贻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往往等孩子有了自杀的倾向,这些家长才会带着孩子来就诊。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给个人带来负担,也会在社会和经济层面产生不良影响。专家们建议,家长平时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儿童青少年精神上出现了异样,应该早发现早治疗。青春期的孩子比较敏感,抗打击能力较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当孩子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等情况时,家长应和孩子好好沟通找原因,不要一味批评责怪孩子,避免语言冷暴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