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速写13000余幅“众生相”,这位地铁里的“灵魂画手”开画展了!
2020-01-0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除署名外)

从2013年10月至今,金伯文在上下班的时间里画了13000余幅“地铁众生相”。这周,这位记者曾经采访过的“地铁速写哥”,终于开了他的首次“地铁见人”小型画展。

 地铁众生相 

 15幅淡彩画组成的小型画展 

在陕西北路600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展示中心的二楼空间,10多幅画作就在这里静静陈列。

早高峰时在地铁站里排队乘车上班的人们,有的人脸上透露着尚未消失的困意,有的则目光炯炯,充满着对新一天的盼望,也有人焦急地探首,一脸“车怎么还没来”的模样。

地铁车厢里,也是众生百态。就算打盹,姿态都很不一样,有靠着扶手眯眼小憩的老人,有翘着二郎腿叉着双手“小鸡啄米”的中年大叔。大妈们则不浪费一分一秒,在地铁里织起了毛衣。同样裹得像个粽子似的,同样戴着红色的绒线帽,眼镜女士面带笑意,似乎对自己手上的作品很满意,而没戴眼镜的阿姨则微微皱着眉眯着眼,不知是织错了还是嫌自己眼神不好使了。

跟着画展继续走,一幅幅特写人物图出现在眼前。一对头顶着头扶着栏杆依偎在一起看手机视频的情侣;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胖滚滚的脸上架着副小眼镜,歪头昂首认真研究地铁线路图的小男孩;一个站着、一个坐着也要坚持交谈的朋友,为了能在吵闹的地铁里听清朋友的声音,坐着的那位半个屁股都杵在了座位外边;一次地铁演习中集体出勤的轨交警察们,穿着制服帅气到不行……

15幅速写加淡彩作品,构成了这次小型的画展。其中金伯文最喜欢的有两幅,一幅是乘地铁的外国女孩,金黄的头发,埋头在本子上写着什么,仔细看,小本上都是歪歪扭扭的中文单词,虽然写得还不熟练,但女孩的表情和姿势都认真得很打动人。还有一幅是并肩坐着的母女俩,妈妈漫不经心地低头玩手机,一身粉红的女儿扑在妈妈手臂上,有些期盼地看着母亲,“我想她应该是很希望妈妈能放下手机,陪她说说话什么的。”金伯文说。

 平凡的触动 

 13000多张速写记录地铁瞬间 

这样的景象他在地铁里常常能看到,也被他用画笔记录了下来。从2013年10月开始,到如今,金伯文已经画了约13000多张地铁人物速写画。距离记者第一次采访他已有近2年,这些时间里,他依然笔耕不辍,每天6-7幅,也画了4300多张。

他喜欢看这些人物百态。每天上下班,别人在地铁里看手机休息,他就拿着画笔,找个角落,观察着不同的人,再用笔迅速描画。

他的笔,能串联出让人感到亲切又熟悉的城市一日——清晨的地铁站,人潮汹涌,站台上穿着粉色制服的地铁工作人员很早就上班了,举着手,一遍又一遍提示着大家有序乘车。

地铁来了,早高峰时的地铁最是拥挤,人们忙着在缝隙中“安插”自己,有的贴着门,有的绷紧背,希望不被这班地铁落下。地铁启程,一站又一站,将拥挤的人们送出车厢,踏上自己的旅途。

到了下午,正是下班放学的时候,不再是这么紧张的节奏。车厢里有面对面站着的女中学生,亲密地靠在一起,共用着一根耳机线,分享喜欢的音乐。

受访者/图

刚上车的爷孙俩,孙子拉着爷爷的胳膊欢快地“汇报”着学校里的趣事,爷爷拿着个苹果,一口口啃下苹果皮,将啃净的苹果递到孙子手里,满眼慈爱。 

地铁车厢有些晃荡,年轻的母亲两手攥紧面前的婴儿车,专注地看着婴儿车里的宝宝,胖乎乎的宝宝手里拿着面包片,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没有任何烦恼,笑得开怀。          

也有生活的艰辛。一天忙碌的工作,累到站着也能打瞌睡的白领青年;即使是在下班路上,也在抓紧时间用电脑加着班的上班族;深夜的车厢,空无一人,只有一副疲惫的身影斜倚在栏杆上,低着头睡熟了……

还有那些让人感动的瞬间。一群城市建筑者们,身着朴素的工装,有的蹲着,有的站着,有空位也不坐,因为不想弄脏座位;车厢里,年轻的乘客给老奶奶让座,老人鞠躬致谢;车厢外,工作人员搀扶着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轻声细语地说着话……

金伯文说,正是这些平凡可敬的人们,带给了他心灵的触动,远远不是他笔下粗浅的线条所能表达的。

 六年如一日 

 想用画作展现上海的温度 

也因此,金伯文一直有一个心愿,想要办一个画展。两年前的采访,他就向记者表达了这个心愿:“想展示地铁的温度”。这两年间,他开始整理自己的画作,找出一些喜欢的作品重新勾勒细化,再配上水墨或水粉,让那些黑白的人物变得更鲜明,更生动。

“毕竟速写只是记录,要呈现出完整的情绪,还是需要再创造,才能成为一幅作品。”每天漫长的下班路到家后,吃完饭,哄完娃,要到晚上9、10点,金伯文才能开始这样的创作,虽然辛苦,却乐此不疲。

6年多的地铁作画生涯,金伯文见证了地铁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地铁上的各种故事。    

“地铁是城市的纽带,纵横交错、通达四方。我们的城市生活与地铁息息相关,每天的出行、每天的归家,每天与很多人在地铁‘偶遇’,又匆匆忙忙奔往自己的方向,这是多么迷人的画景。”

受访者/图

住在松江,上班在市区,作为工艺美术设计师的金伯文每天要乘坐地铁上下班,日复一日,慢慢的,他也发现,地铁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社会,每天都会发生着很多小故事,每张脸的背后其实都有着千言万语。

“我觉得,其实每个乘客,不论美丑、高矮,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气质,只要通过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他们的美。”每一次地铁上的定格都让金伯文觉得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在那些瞬间里,他会去猜测那些背后的故事——竖着手机不停打字的,如果眉开眼笑或许就是在和恋人谈情,如果皱着眉头应该是在聊工作。横着手机不停在按的是在打游戏,目不转睛的那肯定是在看电影。

一个眼神、一个站姿、一个抬头,都表达着不同的意思,金伯文将这些一一用简单的线条勾勒,淡彩则更像我们的生活,明亮而不耀眼,平凡却也有颜色。他想用自己喜欢的速写方式记录这个时代的地铁生活,让匆匆的乘客人群成为这个时代永远的记忆。就如他这次画展的主题“地铁见人”,见,看见、见面、见证:“这是我做地铁速写的意义。”

 秉初心前行 

 希望下一个十年能继续画  

金伯文是东北人,东北田野的麦浪滚滚,给童年的金伯文刻下感性认知的烙印。金黄的麦穗出现在他的画中,老师的赞赏让他第一次感到了绘画带来喜悦,从此走上绘画的道路。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设计师,来到上海工作。       

“我喜欢上海。”金伯文说,这座大城市吸引着他,这是个“努力就有希望”的城市,他喜欢这座城市的节奏,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他也喜欢这里的人,善意宽容又开放。在地铁里作画时,有乘客说要让学画的女儿向他学习,有乘客喜欢他的画,加了微信成了朋友。

他遇到过一个当兵的女孩,平常就喜欢自己画画,看到他2分钟里给她画的速写后,特意保存了下来,这两年里一直在向他请教画画的问题。也遇到过从没学过但喜欢画画的男孩,听了他在地铁里画画的故事后,开始有勇气决定自己也尝试亲手画一幅。“有些事不敢做,可能就一辈子都不会做。”

“我自己也在成长,画画的‘手速’快了,接触到了很多不同行业的人,丰富了我的创作视野,也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热爱速写,金伯文加入了一个“速写上海”群,也正是在这个团队的帮助和鼓励下,他圆了自己的梦,办成了自己的首个地铁人物画展,认识的老师免费提供了场所,画友们捐赠了活动奖品。

在金伯文的身边,还有很多用画笔记录上海城市不同风景、人物、建筑、故事的同好,大家都怀抱着同一个梦想:记录上海,感受上海。“进入20年代了,朋友们说这是我们‘速写上海’社群在本世纪20年代举办的第一个画展,我希望下一个10年、再下一个10年,我们依然在画画,依然活跃着。”金伯文说。

==相关链接==

在沪生活十多年的工艺美术师每日坐地铁上班速写众生相:“画笔无法表达平凡人给我的感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