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时代如何解决双职工家庭后顾之忧?市人大代表来建言|青听两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了生“二宝”,但孩子看护问题也随之而来,“入托难”“入托贵”成为很多年轻父母需要面对的问题。今年上海两会,市人大代表、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辑陈崎聚焦这个困扰双职工家庭的难题,建议及早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尽快将托育服务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
“‘全面二孩’后,我们单位里很多青年编辑都生了二胎。”陈崎说,对二胎家庭来说,孩子看护是个很大的问题,由于托儿机构比较少,有的人甚至面临着不得不辞职的窘境,“培养一个成熟的编辑很不容易,其他行业也一样的,培养一个成熟人才不容易,如果因为孩子没人看护而辞职回家,这其实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交给老人带,因为教育理念不同,也很容易产生家庭矛盾。”
陈崎认为,目前社会各界对于3岁以下托育服务的呼吁越来越强烈,3岁以下的幼儿公共托育服务供给问题不断凸显。因此,他建议及早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尽快将托育服务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建议将3岁以下托育纳入教育部门的监管范围内,在教育系统内设立主管的部门,负责管理、监督、评估和指导的工作。同时,制定托育行业规范化的标准,加强体系监管。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分层分类设置不同托育服务模式的服务标准、准入门槛及监管标准。
此外,鼓励发展普惠性的托育服务事业,统筹资源,积极推进公办和民办托育机构多元化发展,鼓励现有幼儿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增设托管班,鼓励获得相关资质和符合专业标准的企业、个人开办托育机构。
“全面二孩”后,幼师紧缺问题也日益呈现。为此,陈崎建议,制定激励政策,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幼儿园教师数量和质量上的培养。同时在高等学校增设、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全日制大专、本科招生,并通过在招生、培养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从而有效地提升幼师素质和扩大幼师队伍,为幼儿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同时,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强对幼师的发展支持,促进幼师队伍素养提升。建议为在职幼师建立成长档案,除去常规化的学习培训外,应当为不同层次幼师成长提供不同的培养方向,加强分类指导,提高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多样性、长效性和时效性。
此外,落实保障幼师地位,提高待遇,增强职业吸引力,稳定幼教队伍。“教育部门除加强监管外,还要提高幼师薪酬待遇,提升幼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