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皓委员:学校、医院、社会三方合力,保障青年医学生从医|青听两会
2020-01-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施培琦/图、视频

如今可以老有所养,但可以做到病有所医吗?一线医生在超负荷工作,而医患矛盾也一直存在。这引起了市政协委员、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党委书记吴皓的注意。今年两会上,他提交了《关于加强上海青年医学生从医保障的建议》,为青年医学生发声。

去年,吴皓参与了“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暨上海市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成果推介会,他注意到有个课题聚焦学生选择医生这一职业后所面临的困难,这与他一直思考的问题相似,于是他走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对一些医学生做了调研。

吴皓注意到,目前上海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一名常规博士的培养就需要14年,医学教育培养要求较高,培养周期长,同时这一培训制度为非定岗规培,青年医学生面临两次择业,不确定因素多令医学生缺少安全感,转行或放弃医学专业的人数逐年攀升。

此外,工作负荷较重,医患矛盾尖锐,社会保障机制匹配也相对不足:“和其他高端人才培养相比,青年医学人才的发展需要更长时间。而这期间,他们并没有受到足够的社会保障政策倾斜。他们需要买房时没有公积金贷款,规培时医院补助与生活成本不成比。”

吴皓表示,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医学教育体系,而要提高青年医学生从医意愿,需要学校、医院、社会三方合力。

“我觉得医学科普教育应该走进高中。”吴皓表示,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医学生在不了解医学培养体系的情况下盲目报考了医学院校,也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不能说因为看了一部电视剧《外科风云》,觉得当医生很酷,就去报考相关专业。”

建议教委开展更多职业体验课程,如组织现有医科院校师生走进各高中,开展医学科普课,为高中生进行信仰教育、医学培养模式普及教育,能让他们在高考前对所选专业有明确认识。同时,高校可加强正确的从医观教育。

吴皓还建议,人社局可增加社会保障支持,卫计委也可探索更稳定的规培模式。“如今的规培不定岗模式使部分青年医学生对从医产生不自信,害怕在二次择业时无法留在医院,因此会提前规划可行性更高的职业生涯。”

他认为,一方面可通过增加规培期的待遇、提供职工宿舍来减轻医学生的求学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入人才分流,针对有能力又有意向毕业后进入二甲医院、社区医院工作的医学生建立定向定岗的规培模式。“这样既可以增加青年医学生从业保障,也可以缓解三甲医院医生职位供不应求,二甲和社区医院缺医生的现状。”

在吴皓看来,只有学校、医院、社会三方形成合力,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上海青年医学生选择医生职业,为上海医疗卫生事业带来更好发展,为上海卫生人才高地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