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熹委员:建议加强居民个人数据信息采集和使用管理|青听两会
2020-01-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视频 

近年来,上海在城市治理上不断探索、持续发力。但与此同时,关于个人数据信息的采集,目前仍无规可循、无法可依。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80后政协委员、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臧熹提交了一份《关于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过程中加强居民个人数据信息采集和使用管理的建议》的提案,为加强居民个人数据信息采集和使用管理支招。

 问题  个人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在较大风险 

臧熹调研发现,在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的过程中,数据信息的采集是基础。除了公共数据信息,越来越多的居民个人数据信息,甚至人脸、指纹等生物识别数据信息也被大量采集。一方面,个人数据信息采集量剧增,另一方面,人员能力不足、参与主体过多、法律法规缺失,使得风险性不断增强。

“部分街道在个人数据信息采集中行政强制成分较大,引发居民担忧和反感。有些小区要求居民进行人脸采集,不采集也强力推行,影响居民进出。有街道对人脸识别系统的安装告知不充分,造成矛盾。有街道民情数据采集App需实名注册,引发居民担忧。此外,过度采集个人数据信息,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在实际操作中,管理平台从便于管理以及避免多次采集等方面着眼,存在过度采集个人数据信息的情况。即便是公共场所的数据信息采集,如高清化采集设备使用不当,也可能侵犯个人隐私。”臧熹还指出,个人数据信息,尤其是生物识别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在较大风险。目前的智能社区安防系统,大多已不再使用门禁刷卡等方式,而是采集指纹、面部、虹膜等生物识别信息。不同于数字、字母密码可随时修改,人的生物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不可更改性,这类信息一旦被窃取、复制,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数据采集后,是依托于人来使用的,所以人是关键因素。管理平台一线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对数据管理、保护能力不足。如果工作人员运用不当会对个人数据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平台系统出现威胁数据安全的情况,工作人员也缺乏第一时间高效处置的能力。

臧熹指出,多元主体参与,拉长数据链,带来泄露风险。基层治理智能化平台的建设往往是多系统集成。据了解,上海各层级、各地区、各部门有平台系统众多,有些单位内部不同部门都开发不同系统,系统水平参差不齐,系统众多使数据在共享、传递中链条被大大拉长,环节越多,泄露风险越大。同时,绝大部分治理平台主建是政府、承建是企业,承建企业数据安全保护能力强不强,居民不得而知,街道、居委对专业问题往往也无从判断。

 建议  尽快出台采集和使用的制度规范 

臧熹建议,当前,应该审慎采集公民个人数据信息,尤其要高度审慎地采集个人生物识别数据信息。“有关部门可以增加采集的评估环节。对于采集居民个人数据信息,采集主体需进行法律风险、社会风险评估,并对采集后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做好社区公共利益和居民个人利益的平衡,如确有必要才能进行采集。其次,居民个人生物识别数据信息采集采取审批备案制度。凡是主张采集该类信息的单位,均需向上级政府大数据管理部门进行申请,审批通过并备案后,方可进行采集。”

对于如何采集,臧熹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在采集时,对居民进行充分告知和解释,明确说明采集的内容、使用范围、管理措施、责任主体等,尽最大可能达成共识,防范和化解各类可能的矛盾。对平台工作人员,则加强数据安全管理能力培训,强化管理措施。一方面,招录一批具有数据安全管理和技术维护能力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从街道选拔一批骨干,进行数据安全管理方面培训。同时,加强对个人数据信息采集和管理人员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增强法律意识。科学合理且严格设定工作人员调阅、使用、管理个人数据信息的权限,做好个人数据信息使用的留痕管理。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考虑充分发挥社区中青年的作用,让他们参与事前评估、数据信息采集、后续管理等工作,新应用、新场景需要年轻人这个创新意识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群体参与。

臧熹还建议,对承建企业,进行严格的评定审核。在市级层面组成评审组,对凡是参与个人数据信息采集的公司进行严格审核评定,并通过定期检查、飞行检查等方式,随时了解企业情况。

“从根本上说,是要建章立制、加快立法。目前阶段,应尽快出台个人数据信息采集和使用的制度规范,明确采集的内容、流程,各单位采集的领域范围,数据存储的安全标准,数据使用的规则等。长远来看,是着手进行个人数据信息采集的立法工作。目前,全国各地尚无相关法规,上海可以先行先试,对采什么、谁来采、怎么采、谁来审、怎么用等作出明确的法律规范,让个人数据信息采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臧熹强调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