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人安享晚年,人大代表呼吁进一步完善“长护险”!|青听两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常鑫/图
作为国内最先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特大型城市,面对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上海积极探索。2018年起,上海在全市全面试点实施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让不少老人和家庭得到了实惠。不过,在试点过程中,长护险也存在不少问题。今年上海两会,不少人大代表都呼吁,进一步完善长护险制度。
长护险应以失能老人为主要保障对象
市人大代表秦钠说,从人社部2016年7月印发的《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看,长护险的保障对象以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参保人群为主,并以覆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为突破口,从而逐步扩大,此外,长护险筹资的总体原则为互助共济、责任共担。
“从实践中来看,长护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失能老人家庭的经济负担,让专业护理不再是无法承载之重,也进一步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秦钠说,在试点过程中,长护险制度仍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服务对象的资格评估不统一,缺乏对于失能老人;二是护理人员数量尚不足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存在护理服务项目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况;三是长护险的资金来源存在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和资金量不充足的问题。
“上海试点长护险的资格准入条件不以收入高低、生活困难为标准,而是把包括全市60岁以上老人在内的全体参保者(职保和居保)均作为对象。然而,在上海以外的其他试点地区大多均要求参保人员必须在‘重度失能’的状态下,才可能享受长护险的保险待遇。”秦钠表示,之所以要求明确长护险保障对象的资格准入,是由于长护险服务有明确范围,即为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而不包括高精尖、抢救性、疾病“可逆转的”医护服务。如果不明确区分长护险的对象资格,则有可能导致以在健康状况“不可逆转”情况下为失能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以清洁照料、睡眠照料、饮食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为主的长护险,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在功能区分出现重叠。
为此,她建议,长护险应以失能老人为主要保障对象,从而区别于基本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护理,并应细化评估指标,以意识的自理能力和疾病的轻重为主要评估计量方面。
据统计,目前,上海市长护险信息库共有约2.8万名具有资质的护理服务人员,但是约有共计15.2万人次申请了上海市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护理服务人员的短缺导致某些老年家庭即使完成了评估,也迟迟无法等到护理机构派出专门的护理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同时,对长护险护理人员的监管也有待完善。秦钠建议,应完善对长护险服务人员的培训机制,增加照护人员中的医护专业人员数量和比例,提升专业人员素质。
此外,在长护险筹资渠道方面,她建议,我国的长护险筹资机制在探索多样化渠道时应引入商业长护险,将社会保险体系和商业保险模式相融合,综合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与个人四方面的作用。可借鉴美国,通过引入商业性质的长护险,为现有长护险筹资渠道之外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同时,应在全国制定一个护理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基本目录,各统筹地区可以在基本目录项基础上适度进行调整。
加强社区居家照护服务过程中监督管理
市人大代表赵雪平说,嘉定区试点长护险社区居家照护服务后,获得了老年朋友极大的赞誉与欢迎。截至11月底,全区已有长护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47家,其中养老机构(含长者照护之家)33家、居家服务机构14家。今年1-10月全区累计受理长护险评估申请15458人,完成评估14773人;享受居家护理服务10448人,服务人次数和结算费用均远超去年全年水平。
赵雪平表示,她在调研中也发现,长护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社区居家照护服务存在‘张冠李戴’现象。”赵雪平说,根据文件规定,长护险服务是围绕老人的床单元进行的,仅仅限于老人身体的基本生活照护和常用临床护理,因此长护险服务是不可以提供洗衣、做饭、环境清洁、外出配药等家政服务项目。但在实际服务时,护理服务人员往往“顺带”做了很多家政服务,或者索性以家政服务内容为主,以居家照护内容为辅。
二是社区居家照护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长护险试点后,从事长护险社区居家照护的护理人员成为了一项新兴职业,由于收入较高,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原来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转行过来从事长护险护理工作。虽然持证上岗,但很多护理员真正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没有得到提升,且大多以外来务工人员居多、文化层次相对偏低,虽能吃苦耐劳肯干,但服务技能上仍有待加强。目前,长护险对持有护工证的护理人员支付40元一小时;持有医疗照护证的护理人员是65元一小时;护士是80元一个小时,以证来定服务价格也阻碍了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是常用临床护理项目服务能力较为薄弱。在长护险护理项目中,设有15项常用临床护理项目,其中有一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至今无法提供上门服务,但这项服务的需求对象多数都为癌症病人,且装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病人必须每周进行一次维护,如有此项目上门服务,大大方便老年人及其家属。
为此,赵雪平建议,加强社区居家照护服务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可利用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对护理员的服务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并加大对护理站的考核管理及处罚力度,杜绝护理站之间为抢服务市场份额而护短。
同时,进一步提升社区居家照护服务水平,加大护理人员的复训和轮训力度,打破一张上岗证书服务到底的现象,相关行业部门要制定居家照护服务项目服务操作的规范化流程,改变以证定服务价格的局面,避免一价到底。
此外,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照护服务项目内容,对已有的42项服务要落到实处,特别是临床护理项目,要让老年人能选、敢选,随时随地可被服务。在现有的长护险服务内容上,不少老年人及其家属希望能够逐步拓展,增加康复诊疗、辅具租借、上门静脉输液等有普遍需求的项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