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新片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委员齐支招|青听两会
2020-01-1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根据临港新片区“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的建设目标,人才无疑是实现临港建设和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为新片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记者专访了市政协委员、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吴嘉敏以及市政协委员、上海建桥学院校长朱瑞庭,听听他们对于临港高校输送人才的看法和建议。

“为临港新片区输送人才是重中之重。”吴嘉敏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解释道,根据规划,中国(上海)自贸区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将在首年落地1000亿元产业项目的基础上,努力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上海海洋大学的特色专业可以很好地与临港特殊的地理位置相结合。”他表示,上海海洋大学的水产养殖学专业、生物科学专业、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海洋技术专业、空间信息与数学技术等专业都入选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可以为临港新片区输送高端人才,尤其在生态环境相关领域。

“新片区建设对于就业人口导入和人才的储备与提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朱瑞庭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表示,一方面需要在接下去的15年当中加大人口导入的力度,使得临港的常住人口能够提升到150万-200万左右。另一方面,必须加大人才培训和培养力度,为新片区产业布局和建设提供大量适用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当下,临港地区常住人口仅30万。

由朱瑞庭、李和兴、吴嘉敏联合撰写的《关于支持临港高校为新片区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的建议》的提案中写道,支持高校与新片区开发企业加强合作,通过建立产业大学等开展产教融合创新探索。

朱瑞庭向记者介绍说,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区别于传统实体大学,采用“虚拟校区,实体运营,产教融合,创新引领”的模式。该项目由临港集团、上海建桥学院与首批合作单位共同启动,先期集中打造5-6个产业专业,如光学工程、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从而建立起从在校大学生联合培养、在岗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到社会求职人员的岗前培训的新型产教融合教育体系,打造临港产业人才高地。

此外,提案中建议,扩大办学自主权的领域包括但是不限于:构建引才留才育才用才机制,设立人才专项计划,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高校战略智库建设、大学科技园建设、专业设置、产教融合基地和项目、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贯通及试点项目、继续教育、国际化办学等。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